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8版
雷锋精神永远是时代最强音
    雷锋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把将残疾人背起来渡过河去,然后专门等这个人办完事后,又帮忙把他背回来。战友们都对雷锋同志竖起大拇指说:“雷锋同志真是好样的!”在这里,雷锋的所作所为,既表现了他博大的仁爱之心,也说明他对人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对帮扶的认识等等,已经不仅仅是以香臭、健康或疾病为转移,而是超越了感性标准,上升到阶级友爱或者共产主义的价值意义之上。 
  目标:引领社会前行
  当今时代,在评价社会善行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持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就是人与人的交互性,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甚至大多数人都认同这样的观点:他(她)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对他(她)好?他(她)对我好,我自然会对他(她)好。上述思维潜藏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行善必有果,不见果不施恩;换言之,我的付出不是免费的。
  这里的问题在于:如果按照上述思维,谁应该是最先发起善行的那个人呢?在所有社会群体中,谁来引领人们的善行呢?本文认为,雷锋精神恰恰打破了上述逻辑。雷锋所做的一切,都是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善举。雷锋的行为不是来自与他人行为的交互,而是来自自身对新社会的感知,来自他对宇宙人生的独特审视。因而,他和他这一类人,就是人类善行的引领者。
  雷锋有意识地寻找帮扶对象,而不是躲着困难,走得远远的。雷锋所在部队驻地附近有个牛家屯,雷锋经常去那里帮助群众。牛家屯里有一户人家,有五口人,爷爷奶奶都六十多岁了,不幸都中风躺在床上不能动,父亲四十多岁,腿有残疾,干不了重活,帮生产队放牛赚工分,哥哥二十岁,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弟弟十二岁,辍学在家,照顾爷爷奶奶,料理家务。雷锋看到这一家人非常心酸,想帮助他们。可怎么样才能真正帮到他们呢?于是就想到了他家的小弟弟,教他读书识字。雷锋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到牛家屯教这个弟弟文化课,还帮助他一起照顾爷爷奶奶。弟弟非常聪明,一年就学会全部小学的课程,又在自家架起小黑板,教比他还小的朋友读书识字。大家都夸这个弟弟,弟弟说:“多亏了雷锋叔叔帮忙!”
  对新社会的感知和对宇宙人生的独特审视,使得雷锋常怀恻隐之心,使他认为人生总有苦难,人人都需要帮助,而人生的价值就是帮助别人。一次,雷锋从安东回来,要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通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向前迈着步子。雷锋询问得知,大娘是到抚顺去看儿子,也刚好与自己同路,就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用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您到抚顺。”老人感动极了,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肚子。”当他听说大娘是第一次来抚顺,还不知道儿子住在什么地方,手里只有一封他也不了解那个地址的信,雷锋看到大娘急切的神情,就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大娘用地图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母子一见面,老大娘就对儿子说:“多亏了这位解放军,要不然,还找不到你呢!”母子一再感谢雷锋。雷锋却说:“谢什么啊,这是我应该做的。”
  在雷锋的一生中,他服务做好事的对象,都是非亲非故,都是超越私人关系、亲缘关系的,如果要按照交互对等原则,这些人和事都不会遇到帮助,但在雷锋看来,助人为乐是革命者的本色,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从人的精神演化的终极目标看,雷锋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人,而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前行的精神巨人。
  雷锋精神是超越时代的,无论世界怎么变化,雷锋精神都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时代的最强音。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当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守正创新,用雷锋精神超越自我,用雷锋精神校准人生目标,使雷锋精神在当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作者简介
  唐 震 陕西省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