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从“守山人”到“巡护员”
开始的巡护监测工作中,摄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使我在简单孤寂的丛林生活中得到一份慰藉。”
官方数据显示,自1956年广东肇庆鼎湖山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经建立2700余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5%。但在我国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状况——保护区初建时很多村寨被划规到保护区内,特别是在云贵川、青海、西藏这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以1991年的白马雪山保护区为例,区内有自然村上百个,都隐秘在大山的褶皱里。他们世世代代依靠自然的赐予繁衍生息,多因交通闭塞无法与外界沟通,生产生活来源大都依靠山林提供,打猎砍柴是他们的自然生计。然而成立保护区就意味着要转变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限制’引发的是当地村民生活质量的直接下降。因此,在成为巡护员的最初阶段,肖林最艰巨的工作就是劝说村民接受生态保护的观念。
当我问他:“您在经历这么多年的磨练之后,对现在的年轻巡护员去做社区保护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吗?”他说:“我认为社区必须要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但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才会让生态保护更有生命力。”听到这里,我突然回想起《守山》中肖林老师讲的在藏族人心目中,一花、一草、一只羊、一条虫,都有神山赋予它们的职责,损伤一个便会伤及整体。而这种万物相联,相互影响的观念正与环境生态系统理论异曲同工!
拉回思绪,肖林老师继续说道:“在传统文化、行为意识中,我们对所有形式的生命都心存敬畏。环境保护应该做的,就是保护心灵,这才是年轻一代应该从各地方、各民族的传统智慧中需要挖掘的宝藏,那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他们的故事值得被看见
我时常感恩自己能够接触到如此多闪光的灵魂,特别是在此次巡护员生态影像培训过程中,我接触到来自滇金丝猴全境网络四个保护区、三个保护地的17位一线巡护工作者,其中包括社区巡护员及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项目前期的访谈准备阶段,听到巡护员们讲述的故事,我激动得好几次泪奔,就像我也经历了那样的人生,而他们的故事值得被看见、被听见、被更多的人知道。
从上一辈“守山人”到九零后的“新生代”,巡护员之间的传承始终不变。来自迪庆州巴美社区的鲁茸达瓦,十四岁就跟随爸爸上山巡护,是名副其实的“护二代”;刚刚过了28岁生日的李如雪目前是老君山保护地技术骨干,在大学时期的考察经历让他爱上野外研究工作,面若秋月温文儒雅的大男孩,在“云山保护”(天行长臂猿保护机构)已有四年的野外工作经验;来自芒市芒杏河菲氏叶猴保护地的女性巡护员李明仙,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在机缘巧合之下回到家乡从事生态保护。
“达瓦”,在汉语中被译为“心灵的月亮”,这个瘦高帅气的小伙子似高中生般活泼俏皮,谁曾想却已是儿女双全的父亲。于他而言,相机是记录的工具,“我要记录我家乡的幸福生活,因为我就是打心底喜欢那个地方,我要告诉大家她的美好。”
在课程培训期间,他分享了一次有惊无险的遭遇——去年9月某天,他背着女儿准备去县城打预防针,刚走出村口就看到不远处的玉米地里趴着一只一动不动的老熊,瞬间便被吓得后退几步。他说当时自己最担心的就是女儿,怕她吓哭惊醒老熊。冷静下来后,达瓦安顿好女儿后慢慢靠近那只熊,发现它还是一动不动,于是便壮着胆子走过去,才发现老熊死了。那时,一颗悬着的心才重新放了回来。而后,他马上联系了县上的森林公安等相关部门。在事发现场等待森林公安的当口,他接到一个同乡电话:“兄弟,如果你能取下老熊的胆,就给你两万块钱。”达瓦先是一怔,而后答道:“这个不行,我是巡护员!”在回忆时他告诉我,当时脑子里真的没多想,那话就蹦出来了,而且他也从来没后悔过那样说。听到这里我也被达瓦多故事震到,不是因为平平常常走路都能遇见熊,而是面对利益诱惑表现出的淡然和镇静,那是没有任何造作的本性流露。
“传承”,是上一辈“守山人”与新生代“巡护员”之间的连接。当我问及肖林老师对新生代年轻人的期许与建议时,他提出三点:首先,对于保护区野外巡护管理极为重要,科技手段再先进,也要依靠巡护员双脚去勘查,尤其是进行反盗猎巡护时,常规巡护线路以外的区域也不要错过;其次,在保护区做科研的年轻人,一定要耐得住性子,对所研究的东西要能够深入透彻地挖掘,哪怕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最后,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为年轻巡护员创立更好的激励机制,不仅在于提高其工资待遇,更在于为其创造更多外出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使其从单纯的向导领队逐步转换为科学研究专业人员。
在这场与上一代守山人和新生代巡护员的对话中,我的心一次次被震荡……
作者简介
十 一 任职于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
官方数据显示,自1956年广东肇庆鼎湖山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经建立2700余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5%。但在我国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状况——保护区初建时很多村寨被划规到保护区内,特别是在云贵川、青海、西藏这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以1991年的白马雪山保护区为例,区内有自然村上百个,都隐秘在大山的褶皱里。他们世世代代依靠自然的赐予繁衍生息,多因交通闭塞无法与外界沟通,生产生活来源大都依靠山林提供,打猎砍柴是他们的自然生计。然而成立保护区就意味着要转变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限制’引发的是当地村民生活质量的直接下降。因此,在成为巡护员的最初阶段,肖林最艰巨的工作就是劝说村民接受生态保护的观念。
当我问他:“您在经历这么多年的磨练之后,对现在的年轻巡护员去做社区保护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吗?”他说:“我认为社区必须要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但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才会让生态保护更有生命力。”听到这里,我突然回想起《守山》中肖林老师讲的在藏族人心目中,一花、一草、一只羊、一条虫,都有神山赋予它们的职责,损伤一个便会伤及整体。而这种万物相联,相互影响的观念正与环境生态系统理论异曲同工!
拉回思绪,肖林老师继续说道:“在传统文化、行为意识中,我们对所有形式的生命都心存敬畏。环境保护应该做的,就是保护心灵,这才是年轻一代应该从各地方、各民族的传统智慧中需要挖掘的宝藏,那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他们的故事值得被看见
我时常感恩自己能够接触到如此多闪光的灵魂,特别是在此次巡护员生态影像培训过程中,我接触到来自滇金丝猴全境网络四个保护区、三个保护地的17位一线巡护工作者,其中包括社区巡护员及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项目前期的访谈准备阶段,听到巡护员们讲述的故事,我激动得好几次泪奔,就像我也经历了那样的人生,而他们的故事值得被看见、被听见、被更多的人知道。
从上一辈“守山人”到九零后的“新生代”,巡护员之间的传承始终不变。来自迪庆州巴美社区的鲁茸达瓦,十四岁就跟随爸爸上山巡护,是名副其实的“护二代”;刚刚过了28岁生日的李如雪目前是老君山保护地技术骨干,在大学时期的考察经历让他爱上野外研究工作,面若秋月温文儒雅的大男孩,在“云山保护”(天行长臂猿保护机构)已有四年的野外工作经验;来自芒市芒杏河菲氏叶猴保护地的女性巡护员李明仙,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在机缘巧合之下回到家乡从事生态保护。
“达瓦”,在汉语中被译为“心灵的月亮”,这个瘦高帅气的小伙子似高中生般活泼俏皮,谁曾想却已是儿女双全的父亲。于他而言,相机是记录的工具,“我要记录我家乡的幸福生活,因为我就是打心底喜欢那个地方,我要告诉大家她的美好。”
在课程培训期间,他分享了一次有惊无险的遭遇——去年9月某天,他背着女儿准备去县城打预防针,刚走出村口就看到不远处的玉米地里趴着一只一动不动的老熊,瞬间便被吓得后退几步。他说当时自己最担心的就是女儿,怕她吓哭惊醒老熊。冷静下来后,达瓦安顿好女儿后慢慢靠近那只熊,发现它还是一动不动,于是便壮着胆子走过去,才发现老熊死了。那时,一颗悬着的心才重新放了回来。而后,他马上联系了县上的森林公安等相关部门。在事发现场等待森林公安的当口,他接到一个同乡电话:“兄弟,如果你能取下老熊的胆,就给你两万块钱。”达瓦先是一怔,而后答道:“这个不行,我是巡护员!”在回忆时他告诉我,当时脑子里真的没多想,那话就蹦出来了,而且他也从来没后悔过那样说。听到这里我也被达瓦多故事震到,不是因为平平常常走路都能遇见熊,而是面对利益诱惑表现出的淡然和镇静,那是没有任何造作的本性流露。
“传承”,是上一辈“守山人”与新生代“巡护员”之间的连接。当我问及肖林老师对新生代年轻人的期许与建议时,他提出三点:首先,对于保护区野外巡护管理极为重要,科技手段再先进,也要依靠巡护员双脚去勘查,尤其是进行反盗猎巡护时,常规巡护线路以外的区域也不要错过;其次,在保护区做科研的年轻人,一定要耐得住性子,对所研究的东西要能够深入透彻地挖掘,哪怕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最后,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为年轻巡护员创立更好的激励机制,不仅在于提高其工资待遇,更在于为其创造更多外出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使其从单纯的向导领队逐步转换为科学研究专业人员。
在这场与上一代守山人和新生代巡护员的对话中,我的心一次次被震荡……
作者简介
十 一 任职于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