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从“守山人”到“巡护员”
《守山》既是肖林的个人传记,也是关于滇金丝猴的科考记录。
1983年,16岁的肖林背起行囊,离开家乡江波那个深藏在德钦大山中的小村寨,通过公开招考来到了新成立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所。然而当他进入保护所工作了8年后,他依然没有一次在野外遇到过滇金丝猴。随后,他跟随一直做灵长动物研究的美国人老柯进行了三年野外考察,掌握了野外生存的技能,也慢慢摸清了滇金丝猴的习性。1992年夏天,在云南林业厅做宣传工作的奚志农跟随肖林、钟泰拍摄滇金丝猴。一次次无功而返之后,他们终于在达永寻到了这群高山精灵,据说这是奚老师第一次见到滇金丝猴,也是人类对其的首次视频记录。用肖林老师自己的话说:“奚志农不仅是一个好朋友,更是一位领路人——是他帮我打开了摄影的大门。”
也因这次成功拍摄的机缘,肖林得到了一家机构为保护区科研提供的佳能相机,即便那是当时最便宜的相机和镜头,于那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德钦而言,已是难以接触的稀罕物。在胶卷有限情况下,每一次按下快门,肖林都肩负着莫名的压力和沉重的责任感。受设备所困,在拍摄时人与猴之间的距离要小于50米,然而滇金丝猴天生敏感怕人,一旦猴群受惊,便会在摇晃的枝头上遁形而去,辛苦的追踪只得回到原点。于是肖林想尽了各种“潜伏”的办法,又做了各种“伪装”,在经历了N次失败后,他摸清了猴群移动的规律,终于收获了N+1次的“决定性瞬间”,而这张照片也被奚志农老师称赞为“目前最棒的滇金丝猴照片”。在《守山》一书中,肖林这样描述道:“滇金丝猴纯野生状态下的完整家庭状况呈现,这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张照片。是骄傲,也是遗憾,遗憾是至今二十五年过去了,我自己再也没拍出一张能够超越这张的照片。”
或许这种唯一性、不可替代性才是野生动物摄影的魅力。在书中有这样一段令我深省的表达:“每当我按动快门时,我会突然想到高天之上有一双菩萨的慈悲之眼……我最喜欢自己照片的是那里面有种生命的觉悟和灵性,这是野外动物带的由生命生发出来的那份本能,我希望自己能拍摄出生命的那份尊严,以及各自必须承受的那种宿命。”野生动物摄影给肖林的内心打开了另一扇门,让他对滇金丝猴的执着追求与对家人歉疚情感的矛盾之间,与自己达成了最终的和解。
环境保护就是保护心灵
在准备写这篇文章时,我想再跟肖林老师好好谈谈,于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拨通了他的电话。沉浸在世界杯热烈气氛中的他聊起非洲雄狮喀麦隆,声音里都洋溢着小傲娇,恰似青春少年驰骋球场。我也不由得被他的热情点燃,他就是这样一个可以随时随地点亮别人的人。
当谈及如何看待影像、野生动植物摄影对巡护员以及自然保护的意义时,他这样说:“咱们组织的这样的培训特别有必要,野生动植物的影像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非常重要。当年不说是外面的专家学者,就算是住在山里的老百姓也没有几个人见过滇金丝猴。事实就是这样,人们对保护对象没有认知,它们就很难得到关注。正是因为滇金丝猴作为三江并流地区的旗舰物种而得以重视,白马雪山保护区才得以设立,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才能确保实现。”
接着,肖林老师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2017年,人们在白马雪山保护区架设的红外相机中捕捉到了金钱豹的身影,这个消息无论对一线工作的巡护员,还是整个保护区都是莫大的鼓舞。因为金钱豹作为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只有当栖息地内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它们才能存活。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地保护工作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是有效的,而这些成效离不开一位位热爱山林、敬畏生命的“守山人”。正如肖林所说:“在最
1983年,16岁的肖林背起行囊,离开家乡江波那个深藏在德钦大山中的小村寨,通过公开招考来到了新成立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所。然而当他进入保护所工作了8年后,他依然没有一次在野外遇到过滇金丝猴。随后,他跟随一直做灵长动物研究的美国人老柯进行了三年野外考察,掌握了野外生存的技能,也慢慢摸清了滇金丝猴的习性。1992年夏天,在云南林业厅做宣传工作的奚志农跟随肖林、钟泰拍摄滇金丝猴。一次次无功而返之后,他们终于在达永寻到了这群高山精灵,据说这是奚老师第一次见到滇金丝猴,也是人类对其的首次视频记录。用肖林老师自己的话说:“奚志农不仅是一个好朋友,更是一位领路人——是他帮我打开了摄影的大门。”
也因这次成功拍摄的机缘,肖林得到了一家机构为保护区科研提供的佳能相机,即便那是当时最便宜的相机和镜头,于那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德钦而言,已是难以接触的稀罕物。在胶卷有限情况下,每一次按下快门,肖林都肩负着莫名的压力和沉重的责任感。受设备所困,在拍摄时人与猴之间的距离要小于50米,然而滇金丝猴天生敏感怕人,一旦猴群受惊,便会在摇晃的枝头上遁形而去,辛苦的追踪只得回到原点。于是肖林想尽了各种“潜伏”的办法,又做了各种“伪装”,在经历了N次失败后,他摸清了猴群移动的规律,终于收获了N+1次的“决定性瞬间”,而这张照片也被奚志农老师称赞为“目前最棒的滇金丝猴照片”。在《守山》一书中,肖林这样描述道:“滇金丝猴纯野生状态下的完整家庭状况呈现,这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张照片。是骄傲,也是遗憾,遗憾是至今二十五年过去了,我自己再也没拍出一张能够超越这张的照片。”
或许这种唯一性、不可替代性才是野生动物摄影的魅力。在书中有这样一段令我深省的表达:“每当我按动快门时,我会突然想到高天之上有一双菩萨的慈悲之眼……我最喜欢自己照片的是那里面有种生命的觉悟和灵性,这是野外动物带的由生命生发出来的那份本能,我希望自己能拍摄出生命的那份尊严,以及各自必须承受的那种宿命。”野生动物摄影给肖林的内心打开了另一扇门,让他对滇金丝猴的执着追求与对家人歉疚情感的矛盾之间,与自己达成了最终的和解。
环境保护就是保护心灵
在准备写这篇文章时,我想再跟肖林老师好好谈谈,于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拨通了他的电话。沉浸在世界杯热烈气氛中的他聊起非洲雄狮喀麦隆,声音里都洋溢着小傲娇,恰似青春少年驰骋球场。我也不由得被他的热情点燃,他就是这样一个可以随时随地点亮别人的人。
当谈及如何看待影像、野生动植物摄影对巡护员以及自然保护的意义时,他这样说:“咱们组织的这样的培训特别有必要,野生动植物的影像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非常重要。当年不说是外面的专家学者,就算是住在山里的老百姓也没有几个人见过滇金丝猴。事实就是这样,人们对保护对象没有认知,它们就很难得到关注。正是因为滇金丝猴作为三江并流地区的旗舰物种而得以重视,白马雪山保护区才得以设立,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才能确保实现。”
接着,肖林老师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2017年,人们在白马雪山保护区架设的红外相机中捕捉到了金钱豹的身影,这个消息无论对一线工作的巡护员,还是整个保护区都是莫大的鼓舞。因为金钱豹作为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只有当栖息地内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它们才能存活。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地保护工作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是有效的,而这些成效离不开一位位热爱山林、敬畏生命的“守山人”。正如肖林所说:“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