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丝猴巡护员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在巡护员生态影像培训项目的中期回访活动中,普文龙老师带领胡善斌、张金山、和龙忠三位巡护员进行实地拍摄训练。
计就回不去了。”像这样的突发状况,对于巡护员们而言,已属家常便饭。“虽然很危险,但我们离开那里大概半个小时就见到猴子了,那一刻就感觉什么都值了。”张金山从事滇金丝猴保护工作已近十三年,历经岁月的磨炼和成长,如今已成为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云岭滇金丝猴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云岭站)野外研究助理,并于2022年8月获得了“2021年度优秀滇金丝猴巡护员”称号。
目前,云岭自然保护区的滇猴巡护工作主要分为三个片区——长岩山、龙马山和沙拉山。年仅36岁的汉族巡护员和龙忠,已有近十年的巡护经验,更令我们惊讶的是,未至不惑之年的他,已成为了一位年轻的祖父。当谈起自己的孙子时,和龙忠满脸笑容,“我家孙孙特别可爱,我抱着他的时候就会想到那些山上的猴子,大猴子也是这么抱着小猴子的。”我们打趣他这么年轻就成为了祖父,他也会略带羞涩但又无比骄傲地告诉我们:“等我家孙孙长大了,我就带他上山去。说不定我六七十岁就是曾祖父了,到时候四世同堂,大家都做巡护员上山追猴去!我要在山上走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
一片山林、一个社区:构建可持续生态保护网络
张金山和和龙忠在2022年的巡护过程中,几乎每天都能见到滇金丝猴。“他们是靠着食用树木枝头的嫩叶才能继续生存的,因此大多数时间里,滇金丝猴都在树上。”和龙忠介绍到,“猴子都是一群一群的,以家庭位单位生活在一起,而且它们也是一夫多妻制。”因此,在观察猴群状态、清点猴子数量时,大家就得拿起望远镜,在距离猴群一二十米的地方“数猴子”——“如果离它们太近,猴子就会跑掉,因为它们也害怕人。”
对于猴群的生存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生态旅游科副科长胡善斌告诉我们一个答案——栖息地的完整性。“如果人类继续扩张的话,猴子们的生存空间就会变得更少。”这是胡善斌在多年巡护实践过程中最深刻的体悟。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云南大面积的森林由于开荒耕作、砍伐采挖等人为原因而被分割开来,这就导致了滇金丝猴的生境面积不断缩减。生存环境的碎片化也会妨碍猴子群体的迁移,并随之带来更多的问题。例如,当猴群被困守在一片森林无处可去时,这里的树木嫩叶迟早会被吃光吃尽,那么猴群中就会产生“粮食危机”。因此,进行滇金丝猴生境恢复与生态走廊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从2020年开始,在“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的支持下,云南对滇金丝猴生境廊道进行了3242公顷的修复,共计栽植了23万株云杉和10万株华山松树,其中包括云岭自然保护区增种的树种34.75万余株以及恢复的滇猴栖息地植被4459亩。
“生态廊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长岩山、龙马山和沙拉山的滇金丝猴能够顺利地迁移。”胡善斌说道,“但是单靠植树造林还是不够的,要加强我们云岭的滇金丝猴保护,还要能凝聚群众的力量。”
社区保护,是将自然生态、地方文化和社区建设进行可持续融合的一种发展形式。这种以原住民社区治理为主的保护方式,能够让自然保护地中的自然与文化“携手同行”,延续生物文化多样性,构建起可持续生态自然保护网络。推动社区保护,关键在于唤起当地居民的内生动力。兰坪保护区中的巡护队建设是推动社区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也仅唤起了一小部分群众的保护意识,对于构建整体性的社区保护网络而言,要走的路还很长。正如胡善斌所说的,“只有当大家都发自内心地保护猴子、保护森林,那我们才能说兰坪的社区保护做得好。”
一台相机、一部影片:用巡护员的眼睛看世界
在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外,张贴着一张巨幅照片展板——一只憨态可掬的滇金丝猴正端坐在树枝上,它四肢的毛发呈黑色,脸颊和腹部的颜色则偏黄白色,丰满鲜艳的嘴唇则是它身份的标志。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就是胡善斌。
“最开始我们用相机拍到了云岭这边的滇金丝猴照片,但是好多人都不相信这些猴子是这边的,他们都觉得是白马雪山那边的,因为只有那边的猴子是能够亲近
计就回不去了。”像这样的突发状况,对于巡护员们而言,已属家常便饭。“虽然很危险,但我们离开那里大概半个小时就见到猴子了,那一刻就感觉什么都值了。”张金山从事滇金丝猴保护工作已近十三年,历经岁月的磨炼和成长,如今已成为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云岭滇金丝猴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云岭站)野外研究助理,并于2022年8月获得了“2021年度优秀滇金丝猴巡护员”称号。
目前,云岭自然保护区的滇猴巡护工作主要分为三个片区——长岩山、龙马山和沙拉山。年仅36岁的汉族巡护员和龙忠,已有近十年的巡护经验,更令我们惊讶的是,未至不惑之年的他,已成为了一位年轻的祖父。当谈起自己的孙子时,和龙忠满脸笑容,“我家孙孙特别可爱,我抱着他的时候就会想到那些山上的猴子,大猴子也是这么抱着小猴子的。”我们打趣他这么年轻就成为了祖父,他也会略带羞涩但又无比骄傲地告诉我们:“等我家孙孙长大了,我就带他上山去。说不定我六七十岁就是曾祖父了,到时候四世同堂,大家都做巡护员上山追猴去!我要在山上走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
一片山林、一个社区:构建可持续生态保护网络
张金山和和龙忠在2022年的巡护过程中,几乎每天都能见到滇金丝猴。“他们是靠着食用树木枝头的嫩叶才能继续生存的,因此大多数时间里,滇金丝猴都在树上。”和龙忠介绍到,“猴子都是一群一群的,以家庭位单位生活在一起,而且它们也是一夫多妻制。”因此,在观察猴群状态、清点猴子数量时,大家就得拿起望远镜,在距离猴群一二十米的地方“数猴子”——“如果离它们太近,猴子就会跑掉,因为它们也害怕人。”
对于猴群的生存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生态旅游科副科长胡善斌告诉我们一个答案——栖息地的完整性。“如果人类继续扩张的话,猴子们的生存空间就会变得更少。”这是胡善斌在多年巡护实践过程中最深刻的体悟。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云南大面积的森林由于开荒耕作、砍伐采挖等人为原因而被分割开来,这就导致了滇金丝猴的生境面积不断缩减。生存环境的碎片化也会妨碍猴子群体的迁移,并随之带来更多的问题。例如,当猴群被困守在一片森林无处可去时,这里的树木嫩叶迟早会被吃光吃尽,那么猴群中就会产生“粮食危机”。因此,进行滇金丝猴生境恢复与生态走廊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从2020年开始,在“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的支持下,云南对滇金丝猴生境廊道进行了3242公顷的修复,共计栽植了23万株云杉和10万株华山松树,其中包括云岭自然保护区增种的树种34.75万余株以及恢复的滇猴栖息地植被4459亩。
“生态廊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长岩山、龙马山和沙拉山的滇金丝猴能够顺利地迁移。”胡善斌说道,“但是单靠植树造林还是不够的,要加强我们云岭的滇金丝猴保护,还要能凝聚群众的力量。”
社区保护,是将自然生态、地方文化和社区建设进行可持续融合的一种发展形式。这种以原住民社区治理为主的保护方式,能够让自然保护地中的自然与文化“携手同行”,延续生物文化多样性,构建起可持续生态自然保护网络。推动社区保护,关键在于唤起当地居民的内生动力。兰坪保护区中的巡护队建设是推动社区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也仅唤起了一小部分群众的保护意识,对于构建整体性的社区保护网络而言,要走的路还很长。正如胡善斌所说的,“只有当大家都发自内心地保护猴子、保护森林,那我们才能说兰坪的社区保护做得好。”
一台相机、一部影片:用巡护员的眼睛看世界
在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外,张贴着一张巨幅照片展板——一只憨态可掬的滇金丝猴正端坐在树枝上,它四肢的毛发呈黑色,脸颊和腹部的颜色则偏黄白色,丰满鲜艳的嘴唇则是它身份的标志。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就是胡善斌。
“最开始我们用相机拍到了云岭这边的滇金丝猴照片,但是好多人都不相信这些猴子是这边的,他们都觉得是白马雪山那边的,因为只有那边的猴子是能够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