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群猴子 保护一片家园
巡护员姚明申负责河心场片区的巡护工作
李明仙正在进行菲氏叶猴相关知识讲解
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的巡护员们的合影
使用望远镜,而且他总能快速地指出最便于捕捉猴子影像的红外线相机位置,他就是——黄田邦。
很难想象的是,这位在李明仙口中拥有“寻猴神技”的巡护员老黄,曾经是猎猴队伍中的一员。对于黄田邦来说,上山捕猎的经历,至今都令他心有愧疚。他告诉明仙,上世纪末,有些村民还以猎捕山中的菲氏叶猴为乐,一次自己打中了一只母猴,当他兴奋地走到受伤的猴子身边时,却看到它身后不远处还有一只通体金黄的小猴子,小猴似不顾周围一切危险,冲到了已经倒在地上的猴妈妈身边,低头啜泣。那一瞬间,黄田邦备受触动,那只哭泣的小猴仿佛丧母的孩童,他意识到自己就是造成母亲和孩子阴阳两隔的罪魁祸首,从此,黄田邦再也没有拿起过猎枪。数十年来,这双善于追猴的眼睛依旧一遍遍在山里扫视着,只是目光里皆是怜爱与救赎。
从猎猴人成为护猴者的黄田邦、从师范生成为巡护员的李明仙,这支由芒市镇河心场村和轩岗乡芹菜塘村两个村的村民们自发成立的保护队伍虽来源不同,如今却因同样的意志聚集:喜欢猴、熟悉猴、保护猴。如李明仙所说,保护菲氏叶猴绝不是对这个物种的单独保护,是生态环境观念的转化和对环境的总体性保护。在巡护工作的开展中,李明仙也意识到单独依靠巡护队的维护无法形成全面、有效、可持续的保护力量;让保护地周边村落村民认识到自身是保护地生态环境最直接的影响主体,启发村民自主转变保护意识,将保护地的保护成效和发展视作个体责任才是搭建当地一线保护网的有效路径。
菲氏叶猴群的发现让芒杏河从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为了备受外界关注的自然保护地,也为当地保护地居民提供了依托生态旅游、带动助农产业等替代经济发展新模式。一方面从各地前来参观猴群的游客需要巡护员作为向导,村中人家同时可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另一方面重楼、石斛、以猴子命名的蜂蜜等等许多大山中的土特产被带到山外,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对外销售。
对于承担保护职能的自然保护地来说,周边社区是决定保护地可持续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倡导在发展中强调社区的主体地位,促进社区居民保护意识转变的同时让人们切实参与一线保护工作;让村民自主参与到保护地相关项目的规划、决策和实施、管理经营以及利益分配等每一个环节中——如此才能加强当地人民的“在场”感,才能对山中猴群的保护工作有实际的情感体验和价值依托。同时,还应尊重地方社区在千百年发展中留存下来的乡土知识,征求群众意见,唤起村民对发展的责任感,凝聚村民对于发展和保护成果的价值感。
“当村民具备眼睛一样的敏锐洞察力,我们保护的就不仅是眼前的猴子”——这是李明仙对于加强自主性社区参与、凝结社区力量的理解。通过强调社区参与、搭建全面有效的一线保护网从而构建社区保护地的生态发展模式也为芒杏河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更多看得见的未来。
(本文图片均由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提供,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张维佳 就读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潘奕菲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本科生,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实习生
李明仙正在进行菲氏叶猴相关知识讲解
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的巡护员们的合影
使用望远镜,而且他总能快速地指出最便于捕捉猴子影像的红外线相机位置,他就是——黄田邦。
很难想象的是,这位在李明仙口中拥有“寻猴神技”的巡护员老黄,曾经是猎猴队伍中的一员。对于黄田邦来说,上山捕猎的经历,至今都令他心有愧疚。他告诉明仙,上世纪末,有些村民还以猎捕山中的菲氏叶猴为乐,一次自己打中了一只母猴,当他兴奋地走到受伤的猴子身边时,却看到它身后不远处还有一只通体金黄的小猴子,小猴似不顾周围一切危险,冲到了已经倒在地上的猴妈妈身边,低头啜泣。那一瞬间,黄田邦备受触动,那只哭泣的小猴仿佛丧母的孩童,他意识到自己就是造成母亲和孩子阴阳两隔的罪魁祸首,从此,黄田邦再也没有拿起过猎枪。数十年来,这双善于追猴的眼睛依旧一遍遍在山里扫视着,只是目光里皆是怜爱与救赎。
从猎猴人成为护猴者的黄田邦、从师范生成为巡护员的李明仙,这支由芒市镇河心场村和轩岗乡芹菜塘村两个村的村民们自发成立的保护队伍虽来源不同,如今却因同样的意志聚集:喜欢猴、熟悉猴、保护猴。如李明仙所说,保护菲氏叶猴绝不是对这个物种的单独保护,是生态环境观念的转化和对环境的总体性保护。在巡护工作的开展中,李明仙也意识到单独依靠巡护队的维护无法形成全面、有效、可持续的保护力量;让保护地周边村落村民认识到自身是保护地生态环境最直接的影响主体,启发村民自主转变保护意识,将保护地的保护成效和发展视作个体责任才是搭建当地一线保护网的有效路径。
菲氏叶猴群的发现让芒杏河从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为了备受外界关注的自然保护地,也为当地保护地居民提供了依托生态旅游、带动助农产业等替代经济发展新模式。一方面从各地前来参观猴群的游客需要巡护员作为向导,村中人家同时可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另一方面重楼、石斛、以猴子命名的蜂蜜等等许多大山中的土特产被带到山外,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对外销售。
对于承担保护职能的自然保护地来说,周边社区是决定保护地可持续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倡导在发展中强调社区的主体地位,促进社区居民保护意识转变的同时让人们切实参与一线保护工作;让村民自主参与到保护地相关项目的规划、决策和实施、管理经营以及利益分配等每一个环节中——如此才能加强当地人民的“在场”感,才能对山中猴群的保护工作有实际的情感体验和价值依托。同时,还应尊重地方社区在千百年发展中留存下来的乡土知识,征求群众意见,唤起村民对发展的责任感,凝聚村民对于发展和保护成果的价值感。
“当村民具备眼睛一样的敏锐洞察力,我们保护的就不仅是眼前的猴子”——这是李明仙对于加强自主性社区参与、凝结社区力量的理解。通过强调社区参与、搭建全面有效的一线保护网从而构建社区保护地的生态发展模式也为芒杏河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更多看得见的未来。
(本文图片均由芒杏河自然生态保护协会提供,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张维佳 就读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潘奕菲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本科生,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