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山丹培黎学校
姿。”[17]乔治·何克在《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一书前言中说:“对于千百万富于个性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战争期间积累的经验铸就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中国人民用五千年的文明智慧抗击着亡国的灾难,他们已经找到了改造世界的办法,谁说这不可能实现呢?”[18]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1941年,海伦·斯诺关于“工合”运动的专著《中国为民主奠基》由美国纽约新世纪公司出版。1941年,埃德加·斯诺为中国抗战喝彩的著作《为亚洲而战》由美国兰多姆公司出版。1944年,乔治·何克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工合”运动的纪实性报告文学《我见到了新中国》由美国小布朗公司出版。1948-1950年,路易·艾黎饱含“工合”思想的著作《工合!》《山丹札记》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出版。总之,抗战时期的“工合”及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等国际友人创造了中国抗战中的一个奇迹,他们站在红色中国一边,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向世界讲好中国抗战故事。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新西兰等国的一大批反法西斯战士直接投身中国抗战。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19]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工合”及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等国际友人投身中国抗战、向世界讲好中国抗战故事的最高褒奖。
向世界讲好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故事
1940年,路易·艾黎在江西赣县创办第一所培黎学校,之后在广西桂林、湖北老河口、河南洛阳等地办学。同年,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了中国西北第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开启了在中国西北播撒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火种的先河,首创了以现代职业教育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样板。由于日军攻陷郑州、洛阳、危及潼关、关中,国民党强迫学生加入“三青团”,并对“行踪诡秘”[20]的路易·艾黎实施秘密监视,培校于1944年12月25日西迁甘肃山丹,迁徙历程达1100公里。1945年7月22日,被誉为“60个中国孤儿的守护神”的乔治·何克,因患破伤风去世,将30岁的多彩生命永远留在了山丹大地上。面对痛失的战友,路易·艾黎坚定地说:“他是出于对中国革命的信念而捐躯的……他是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之间的纽带,他的英名永存。”[21]1945年8月24,英国的《曼彻斯特卫报》这样评价何克:“在短短的时间里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培黎学校建成了像早期丹麦民众高等学校那样充满活力而又现代的学校。他很擅长运用常识,把他从自己所受英式教育中学到的东西拿来解决中国教育中的问题。来自中国各个地区、各个阶层聪明而又坚强的年轻人组成了这个学校的学生团体。”[22]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上讲述:“我们不会忘记,英国曾经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济和道义援助。一位名叫何克的英国记者,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还担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青的生命。”[23]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指导方针,探索在贫困地区实施半工半读、教学生产相结合的教育途径,秉承“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批现代技能型人才。1947年,“培校”的学生达400人,开设了20个学科,创办了农场、机械厂、发电厂、煤矿等20多个实习工厂,拥有玻璃、造纸、陶瓷、煤窑、皮革、纺织、毛纺、缝纫、机电、钳工、锻工、铸工、运输、化工、建筑、测量、财务等27个生产组,创办了河西最大的汽车运输队、最早的机械化农场和半自动化煤窑,赢得中国西北现代工农业生产“第一先锋”的美誉(即第一所西医医院、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拖拉机、第一盏电灯),成为河西走廊上最美丽的“‘工合’试验田”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处女地”,其技术力量和设备先进程度在西北五省属于一流。路易·艾黎在《“创造与分析”——新型教育的箴言》一文中说:“在山丹办学试验的目的是要将新的更好的‘工合’工作发展到内地农村,帮助老百姓提高自己的水平,使他们与即将兴起的工业化中国融为一体。”[24]“工合国际”秘书陈瀚笙在《艾黎与工合》一文中评价
姿。”[17]乔治·何克在《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一书前言中说:“对于千百万富于个性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战争期间积累的经验铸就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中国人民用五千年的文明智慧抗击着亡国的灾难,他们已经找到了改造世界的办法,谁说这不可能实现呢?”[18]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1941年,海伦·斯诺关于“工合”运动的专著《中国为民主奠基》由美国纽约新世纪公司出版。1941年,埃德加·斯诺为中国抗战喝彩的著作《为亚洲而战》由美国兰多姆公司出版。1944年,乔治·何克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工合”运动的纪实性报告文学《我见到了新中国》由美国小布朗公司出版。1948-1950年,路易·艾黎饱含“工合”思想的著作《工合!》《山丹札记》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出版。总之,抗战时期的“工合”及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等国际友人创造了中国抗战中的一个奇迹,他们站在红色中国一边,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向世界讲好中国抗战故事。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新西兰等国的一大批反法西斯战士直接投身中国抗战。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19]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工合”及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等国际友人投身中国抗战、向世界讲好中国抗战故事的最高褒奖。
向世界讲好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故事
1940年,路易·艾黎在江西赣县创办第一所培黎学校,之后在广西桂林、湖北老河口、河南洛阳等地办学。同年,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了中国西北第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开启了在中国西北播撒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火种的先河,首创了以现代职业教育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样板。由于日军攻陷郑州、洛阳、危及潼关、关中,国民党强迫学生加入“三青团”,并对“行踪诡秘”[20]的路易·艾黎实施秘密监视,培校于1944年12月25日西迁甘肃山丹,迁徙历程达1100公里。1945年7月22日,被誉为“60个中国孤儿的守护神”的乔治·何克,因患破伤风去世,将30岁的多彩生命永远留在了山丹大地上。面对痛失的战友,路易·艾黎坚定地说:“他是出于对中国革命的信念而捐躯的……他是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之间的纽带,他的英名永存。”[21]1945年8月24,英国的《曼彻斯特卫报》这样评价何克:“在短短的时间里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培黎学校建成了像早期丹麦民众高等学校那样充满活力而又现代的学校。他很擅长运用常识,把他从自己所受英式教育中学到的东西拿来解决中国教育中的问题。来自中国各个地区、各个阶层聪明而又坚强的年轻人组成了这个学校的学生团体。”[22]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上讲述:“我们不会忘记,英国曾经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济和道义援助。一位名叫何克的英国记者,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还担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青的生命。”[23]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指导方针,探索在贫困地区实施半工半读、教学生产相结合的教育途径,秉承“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批现代技能型人才。1947年,“培校”的学生达400人,开设了20个学科,创办了农场、机械厂、发电厂、煤矿等20多个实习工厂,拥有玻璃、造纸、陶瓷、煤窑、皮革、纺织、毛纺、缝纫、机电、钳工、锻工、铸工、运输、化工、建筑、测量、财务等27个生产组,创办了河西最大的汽车运输队、最早的机械化农场和半自动化煤窑,赢得中国西北现代工农业生产“第一先锋”的美誉(即第一所西医医院、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拖拉机、第一盏电灯),成为河西走廊上最美丽的“‘工合’试验田”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处女地”,其技术力量和设备先进程度在西北五省属于一流。路易·艾黎在《“创造与分析”——新型教育的箴言》一文中说:“在山丹办学试验的目的是要将新的更好的‘工合’工作发展到内地农村,帮助老百姓提高自己的水平,使他们与即将兴起的工业化中国融为一体。”[24]“工合国际”秘书陈瀚笙在《艾黎与工合》一文中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