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3版
生态文明视域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及践行路径选择
64.5%;二是多数位于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连续性和差异性;三是地大物博,且地域具有自身特色、功能和优势;四是地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均有汉族居住;五是特定的地域空间形成了民族特色产业。
  (二)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特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政治、宗教信仰、经济、文化艺术、心理素质等方面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民族文化。这些特色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生活体验,代表着特定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民族信仰和价值内涵。正因为这些特色民族文化,孕育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特色产业。譬如,民族化的服饰,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民族医药、民族特需品等等。这些特色商品民族性越强,差异化越大,市场价值就越大,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因为这些民族特色产品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天然独特的资源优势,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民族地区草原面积占全国的94%;二是民族地区森林资源占全国的51%;三是民族地区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52.5%;四是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蕴藏量大,有数十种居全国第一位。
  (四)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生态、绿色、可持续属性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分布在边疆地区,他们远离大都市,生产活动缺乏重型机器设备,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经济圈,因此,他们的经济活动对其自然环境的干扰较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轻。[2]与此同时,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因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他们养成了对生命敬畏的平等观、对生产的再生观以及对人与环境和谐的自然观,进而形成了珍惜野生动物、注重物质生产循环再利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念。从这些生态伦理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日常行为隐含着绿色性、生态性与可持续性的观念,充分体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原始内涵、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崇高价值观。 
  实施路径: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民族经济的时代选择
  生态系统是一切生物的摇篮。它是人类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鉴于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实,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坚持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系统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把民族自身独有的“地理区位、特色资源、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天然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市场竞争优势。
  (一)利用民族地区独有资源禀赋:完善市场机制,拓展特色产业优势,发展循环经济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资源禀赋是人类社会经济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产业形成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各具独特地域资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是由要素资源的丰裕程度决定的。我国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区域优势产业。其中,排在全国首位的产业主要有:新疆的天然气产量、广西的食糖和蚕茧产量、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产量以及青海是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2]云南是全国最大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等。
  因此,首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充分挖掘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内在价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采用高质量的生产技术,通过将原有的设备升级改造来提升传统民族资源产业市场竞争力。其次,基于高质量发展视域,“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基本民生观,发展民族地区循环经济。最后,基于“坚持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严密法治观,利用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资源、产品与废弃物等闭路循环模式,来架构“生态化”产业系统,走“生态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创造美好的环境,为人类谋福祉。
  (二)利用民族地区独特文化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开发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等特色第三产业,发展绿色经济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差异和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基于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多样性”独特优势,完善科学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是一个集“多民族共存、宗教信仰自由”和谐共生的多民族国家。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旖旎的自然风光;浓郁民俗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的特色民族风情;悠久的民俗文化底蕴、珍贵的文物古迹等独特的先天文化资源要素,已经形成了充满神秘色彩且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的民俗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譬如,西藏有喜马拉雅雪峰冰川风光、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古寺风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