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4版
生态文明视域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及践行路径选择
及茶马古道野生动物观光走廊;广西有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等灿烂的文化艺术;宁夏有西夏王陵、贺兰岩画等历史文化遗产;贵州西江原生态的苗族风情文化等等。基于这些特色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遗产的融合利用而形成民族地区的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而且其产生的废弃物排放也很少,因此对当地自然资源、环境带来干扰和破坏就较少。与此同时,这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将有利于特色品牌的打造,进而有利于特色生态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系统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开展包括文化旅游、健康休闲、度假养生在内的特色第三产业,开展具有审美性与人文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复合性与参与性以及原始性、神秘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民俗文化旅游,充分发挥当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拉动乘数效应和就业效应,最终带动区域高质量经济整体增长。
  (三)利用民族地区享有显著地缘:发挥民族比较优势,拓展国家“口岸经济”,发展低碳型经济和数字经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只要让全球或区域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在空间上顺畅性流动,时间上进行交融互补,就会促进以边境口岸为交易中心的互补型、低碳贸易经济的繁荣。为此,基于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发低碳型“口岸经济”。
  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应努力“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全球共赢观:一是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及“RCEP”国家战略政策,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更好的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合作平台,利用数字经济的技术优势,帮助民族地区企业开拓境外货物、服务市场。二是切实落实“RCEP”协议,创建和完善民族地区边贸政策法规,充分发挥“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流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发边境口岸进出口业务。三是全面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方针,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边境口岸合作模式,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推动民族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四)利用民族地区独享生态环境:创建民族地区“生态圈”,构建以绿色经济为主的高质量生态、经济和社会和谐共生体系,发展生态经济
  我国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了绿色美丽的“生态圈”。譬如,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圈”、广西的“巴马养生生态圈”、吉林的“长白山森林生态圈”等。新时代在人们追求“原生态、绿色、健康”消费的趋势下,民族地区的“生态圈”很有可能成为一种促进民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利用民族地区独享生态环境,牢牢抓住“资源”和“生态”两个主题,打造高品质的绿色、有机健康食品等第一产业,开发独具民族风情的休闲、旅游、养生、度假等第三产业,是实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思想战略的重要举措。
  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本质在于人类如何处理好生态、经济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问题。高质量发展方式不能再以资源与能源损耗为前提,也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更要关注生存环境、产品科技含量、生产生活质量以及环保质量。生态文明生产模式前提是应当生态理性,应该让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民族形象的发力点。
  我国民族地区要实现生态文明思想,应该发展“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废弃物,从废弃物到资源再利用”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和生态经济。因此,基于生态文明的“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和“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思想,[3]民族地区应当尊重民族特有的生态环境,实现具有民族特色的绿色发展,最终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坚,冯秦贞,刘琨,陈冰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发展理念》,载《生态文明世界》,2020-01-15。
  [2]郭景福,解柠羽:《生态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15。
  [3]陈向国:《以生态文明促进高质量发展》,载《节能与环保》,2018-08-15。
  作者简介
  匡祥琳 百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财务风险分析、旅游经济
  李凯旋 百色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民族旅游、生态经济
  伍朝辉 百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旅游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