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展望
的理念。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筑园区示范点:西部云谷集电子商务产业园、互联网小镇、动漫广场、创业中心于一体的开放型智慧产城社区。园区以绿化屋顶为特色,通过透水铺装、卵石沟、传输型草沟、雨水花园、蓄水模块等LID设施对园区内雨水经过渗、滞、蓄、净、用、排,多余雨水通过溢流井接入末端两个蓄水模块,并在溢流井末端蓄水模块前端设置检测装置,对进出水流量及水质进行检测,经净化处理的雨水对云谷内浇灌系统以及中央水景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在这里,传统的地下排水管网已被中心绿廊、植草沟、蓄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所替代,城市道路借助全透型沥青路面技术,透水降噪能力明显提升。西部云谷二期通过设置生态滞留草沟、透水铺装、雨水花坛,雨水迅速向土地里下渗,形成了“海绵系统+再生系统+艺术园区”高质量创新建设,为其他区域科技园建设提供了新的样板。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示范点:按照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和低影响开发模式相互结合,进行了秦皇大道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利用道路红线外绿地,构造雨水调节塘和下沉式绿地,通过路牙开口方式营造地表行泄通道,将道路雨水引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进行调蓄、净化和利用,实现由工程排水向生态排水转变。市政道路上通过采用下沉式绿地、传输型草沟、生态滞留草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设施,在保证道路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使道路雨水先进行侧向收集到收水口,并在收水口处设置装配式截污框对初期雨水进行过滤,整套工艺设施保证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所有雨水全部收集到两侧绿地进行过滤,滞蓄、渗透等处理,在雨水饱和时,也能够溢流排入市政管网中。兴咸路、数据八路、信息四路等8条30余公里道路都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改造。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展望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和自然结合”的生动诠释,是我国实现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理念新突破的必经之路。海绵城市是一种建立在生态基础设施之上的生态型城市建设模式,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并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化水平,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展示。2、科学规划,加强系统化设计与引领
顶层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政府要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专项规划,细化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和规划设计要求,才能以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开展。从政府、设计、科研等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角度出发,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系统思路与方法。
3、与设计、科研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强技术创新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通过推行低影响开发,达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节约水资源的目标。这个过程是涉及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必须与大学、研究院、设计院、企业的一线专家学者和工程师等开展一系列技术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不断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沣西新城海绵城市通过雨水花园、生态滤沟等大量科学实验,优化设施工艺和参数,论证了低影响开发的可行性和技术应用标准。
4、创新的融资模式
资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资金的状况直接制约着海绵城市的建设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动员和鼓励各种资本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之中。同时,建立科学的财务控制体系,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减少各种违法乱纪行为。
5、因地制宜,总结不同地方不同的建设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地形、资源等方面各具特色和差异,海绵城市建设要系统梳理和总结各试点城市的经验和教训。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找出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社会特征下海绵城市建设的模式,尽快推广,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人水和谐的现代城市治理。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范围在不断扩展,在“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下,沣西新城将从“创新试点”向“创新全覆盖”跨越,不仅在生态方面创新,还将在智慧城市、科技创新、新能源系统方面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把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经验成熟后及时总结宣传、有效推开,逐步实现“海绵试点”向“生态城市”的转变。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加强持续运营和维护管理,也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作者简介
杨迪轩 任职于陕西省西咸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沣西)工作部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筑园区示范点:西部云谷集电子商务产业园、互联网小镇、动漫广场、创业中心于一体的开放型智慧产城社区。园区以绿化屋顶为特色,通过透水铺装、卵石沟、传输型草沟、雨水花园、蓄水模块等LID设施对园区内雨水经过渗、滞、蓄、净、用、排,多余雨水通过溢流井接入末端两个蓄水模块,并在溢流井末端蓄水模块前端设置检测装置,对进出水流量及水质进行检测,经净化处理的雨水对云谷内浇灌系统以及中央水景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在这里,传统的地下排水管网已被中心绿廊、植草沟、蓄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所替代,城市道路借助全透型沥青路面技术,透水降噪能力明显提升。西部云谷二期通过设置生态滞留草沟、透水铺装、雨水花坛,雨水迅速向土地里下渗,形成了“海绵系统+再生系统+艺术园区”高质量创新建设,为其他区域科技园建设提供了新的样板。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示范点:按照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和低影响开发模式相互结合,进行了秦皇大道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利用道路红线外绿地,构造雨水调节塘和下沉式绿地,通过路牙开口方式营造地表行泄通道,将道路雨水引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进行调蓄、净化和利用,实现由工程排水向生态排水转变。市政道路上通过采用下沉式绿地、传输型草沟、生态滞留草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设施,在保证道路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使道路雨水先进行侧向收集到收水口,并在收水口处设置装配式截污框对初期雨水进行过滤,整套工艺设施保证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所有雨水全部收集到两侧绿地进行过滤,滞蓄、渗透等处理,在雨水饱和时,也能够溢流排入市政管网中。兴咸路、数据八路、信息四路等8条30余公里道路都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改造。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展望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和自然结合”的生动诠释,是我国实现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理念新突破的必经之路。海绵城市是一种建立在生态基础设施之上的生态型城市建设模式,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并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化水平,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展示。2、科学规划,加强系统化设计与引领
顶层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政府要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专项规划,细化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和规划设计要求,才能以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开展。从政府、设计、科研等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角度出发,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系统思路与方法。
3、与设计、科研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强技术创新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通过推行低影响开发,达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节约水资源的目标。这个过程是涉及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必须与大学、研究院、设计院、企业的一线专家学者和工程师等开展一系列技术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不断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沣西新城海绵城市通过雨水花园、生态滤沟等大量科学实验,优化设施工艺和参数,论证了低影响开发的可行性和技术应用标准。
4、创新的融资模式
资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资金的状况直接制约着海绵城市的建设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动员和鼓励各种资本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之中。同时,建立科学的财务控制体系,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减少各种违法乱纪行为。
5、因地制宜,总结不同地方不同的建设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地形、资源等方面各具特色和差异,海绵城市建设要系统梳理和总结各试点城市的经验和教训。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找出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社会特征下海绵城市建设的模式,尽快推广,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人水和谐的现代城市治理。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范围在不断扩展,在“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下,沣西新城将从“创新试点”向“创新全覆盖”跨越,不仅在生态方面创新,还将在智慧城市、科技创新、新能源系统方面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把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经验成熟后及时总结宣传、有效推开,逐步实现“海绵试点”向“生态城市”的转变。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加强持续运营和维护管理,也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作者简介
杨迪轩 任职于陕西省西咸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沣西)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