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9版
持续推进“文学陕军”品牌建设做大做强
  加大对优秀作家和作品的培养扶持与宣传力度,营造你追我赶的文学积极态势。
  采取多种形式壮大作家、评论家的创作队伍。通过走出去,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继续各种定点体验、挂职生活,融入社会,把握时代脉搏,积累经验;通过迎进来,引进常驻作家,邀请专家讲座,传道授业,切磋交流,提升创作经验。开展各种征文活动,拓展文艺展示平台,引导推促文艺事业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充裕的人才储备机制。
  特别要培养一批文学素养高的对外推介人才,倡导作家和学者主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以更宏阔的视野了解时代规则,尤其是在新媒介的强势干预下文学生产、文学阅读、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等文学侧面的实际状况,为文学注入时代的新鲜生命力。
  (六)继续加强文学阵地建设,大力提升品质水平
  强化文艺期刊阵地建设,作品的质量是期刊的生命力保障。
  以内容为引领,办出期刊特色,进一步在办刊理念和思想上尽可能地发挥期刊杂志的引领功能,从输血功能和造血功能两种功能上并进拓展期刊生命活力,切实发挥文学期刊在发掘、培养、滋润创作人才方面的应有作用。
  针对目前陕西各类文学期刊的编辑队伍多非经过专业训练,因此无论是对于文学创作、文学评论,还是文学基础知识都需要强化提高。重视期刊编辑队伍的充实、壮大工作,严格提高编辑的准入门槛,从源头上保证期刊的审阅水平。通过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通过理论讲解与具体编辑事例,进一步丰富编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审稿、编稿的技能水平,切实确保期刊编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七)狠抓融媒体发展,重视抢占市场先机
  陕西文学的融媒体发展意识稍显薄弱,文学陕军品牌建设必须强化互联网意识,需要下大力气借助新媒体实现多样化传播,从微信公众号、微博和头条多渠道推介陕西作家和作品,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占有阅读者视野。
  从文学转化途径上,通过影视、动漫、网游等,实现文学深度介入娱乐、休闲,拓展文学的生活价值。陕西文化底蕴丰富,应充分利用作家作品中的文化因子,开发文学衍生产品,譬如吉祥物、水杯、钥匙链、公交卡、书签、手机壳、手提包、文化衫等,既具有日常的实用价值,又具有艺术的文化含量。
  建立有效的文学与影视的交流对接平台,尤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与陕西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转化,提高陕西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八)重视文旅融合,打造文学陕军旅游高地
  依托陕西作家与作品,发展作家故居、作家创作地旅游及作家文学馆的建设开拓。
  柳青之于皇甫村、陈忠实之于白鹿原、贾平凹之于棣花镇、路遥之于陕北黄土地,无疑展现出了文学创作与土地之间的密切关联。通过作家故里的打造和宣传,一方面可以加深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了解,从而更深入了解作家和陕西文学;另一方面通过作家的成长和人生经历更可深入探掘作家的精神王国,从学习研究思路上还能促使大家知行合一,把学问做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观照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同时,更要拓宽视野,放大格局,打捞中国文化历史传统,打造多元的陕西文学文化名人旅游胜地,如诗经里、杜甫祠堂、李白的遗址以及张载祠堂、董仲舒墓址等。
  结 语
  文学依然神圣,文学需要关注。
  只要有人民,只要有生活,就会有文学的永恒魅力。党的十九大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具体目标和重大举措。“文学陕军”品牌建设已然成为陕西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支柱和活态源泉。“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做大做强“文学陕军”,繁荣陕西文艺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璀璨的文化之光照亮陕西转型发展之路,恰是中流击水正当其时。
  建设文学陕军,必须认识到不能以过去常规的铺摊子的思维平均施力发展,而是要从改变发展与建设的着力点上去谋求思路。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宣扬红色革命资源,激发文艺繁荣活态因子,特别是文艺理念的优化、文学队伍的盘活、文艺创作的政策扶持政策保障以及人才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深入,务必要长远谋划,从严要求,确保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激励作家创作出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文艺作品。如此以来,追赶超越多点发力,群策群力,新时代“文学陕军”品牌建设将会渐入佳境,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
  毋 燕 供职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等文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