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8版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的广西实践
和公共服务、提升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机械化、改革体制机制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三个主要方面补齐乡村全面振兴的短板弱项。
  一方面,持续实施“三年万亿元”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新一轮乡村路、水、电、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科、文、卫、体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自然村(屯)道路通畅、自然村(屯)道路提升、乡村道路安全生命防护“三项工程”建设,加强入户道路建设。继续深化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确保4G网络、5G网络基本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重点农业产业基地,提升偏远自然村屯的网络信号和光纤网络通达水平,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要提升扩面,瞄准各地急难愁盼,持续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另一方面,广西山多地少、土地分散,甘蔗、水果、桑蚕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广西优势特色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仍然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农机科技创新能力较差、农机装备产业基础薄弱、农机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农机化改造落后、农机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不足等问题长期制约农业特色资源优势的发挥,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未来要坚持“农业优先、农机先行”的思路,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科技、补短板,鼓励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做大现代农机装备产业,补齐农业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和农机服务组织短板,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方面,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宅基地、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要把是否有效联农带农、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激发内生动力作为资金使用效益和帮扶项目是否发挥作用的主要衡量依据,加强对财政帮扶资金支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联农带农的效益评估和监测,避免垒大户、堆盆景,同时梳理优秀案例,推广并鼓励包括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吸纳务工等多种形式的联农带农机制。
  四是持续缩小“三个差距”。着眼共同富裕,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抓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抓住引领共同富裕的关键,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脱贫村与面上村发展差距、脱贫户与富裕户发展差距。
  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畅通人才、土地、资金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共享。深入贯彻落实好自治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实现引才、用才、育才相结合,建立资金、项目、政策支持农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才下沉农村地区;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三变改革”“三权分置”的制度保障和实践创新,大力推进企社合作、企农结合,总结推广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入市的先进经验,为土地流转和资金下乡提供制度和实践保障。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农业公园等农业新业态,优化城乡间资金、技术、管理要素整合。
  注意缩小脱贫村与面上村的发展差距,形成联村发展、统筹协调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从扶贫开发到脱贫攻坚,脱贫村得到人财物各方面的巨大支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周边邻近的一些面上村由于投入不足,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产业发展上,差距都是比较明显的,造成了邻村之间的发展落差,滋生不满情绪。下一步在确保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对面上村投入的历史欠账,统筹好乡村振兴资金、项目在不同发展差距村庄之间的投入比,逐步加大对一些面上村的支持与投入,夯实乡村共同富裕的根基。同时,积极探索强村带弱村、强村互动、弱村联合等联村发展新模式,从构建乡村党建联合体、多村产业联建模式、联村治理行动等方面推动乡村片区联建试点,破解乡村党建软弱涣散、“头雁”难选优、产业难提升、乡村难治理以及村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
  努力缩小脱贫户与富裕户的发展差距,形成先富带后富、物质精神一起富的乡村共富新格局。完善农户共富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能人、富裕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富裕户与脱贫户结对抱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别是拓宽缺劳力、缺技术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等农户增收渠道。推进村集体经济提质升级,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成员”“村民入股联营”等发展模式,加强村集体、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大力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发挥村集体在强村富民、扶危济困、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的引领作用。鼓励在广西全区各地建设一批共同富裕示范村,持续发挥示范效应。
  作者简介
  覃 娟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两山”理论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