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亮点及成效
帮扶”作为脱贫群众稳岗增收的重要抓手,对各种原因“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业可创”的半劳力、弱劳力,利用各类产业收益科学合理设置各类公益性岗位,补齐就业“短板”,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坚持实行动态管理,完善就业帮扶乡村公益岗位的台账信息,适量开发增加岗位数,力求海北州乡村公益性岗位整体规模不下降。
2022年,海北藏族自治州设置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人口就业4445人,占全州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的46%以上。在此基础上,设立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护林员管护岗位助力巩固脱贫成果,让脱贫户转变为生态护林员,一方面使得困难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另一方面也让全州的绿水青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近年来,已在全州建档立卡脱贫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2504人,占比56%,月工资1200-1700元,实现了“巡山”“防火”增收并重,森林资源保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双赢的效果。
在海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北藏族自治州人社、交通、水利、发改等部门主动进位,为河道管护、村级道路管护、乡村治理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开发乡村公益岗位。统筹用好用活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公益性岗位等现有人力资源,每个乡镇至少保证1-2个就业服务协理员,确保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向乡镇、村社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延伸。同时,建立村级就业联络员动态调整机制,每个行政村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动态招募1名就业联络员,切实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每年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补贴。累计安置就业联络员、护路员、护理员、治安协管员等岗位300多名,进一步弥补了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以及疫情防控等方面农牧区基层人才力量不足的“短板”。
海北州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成效
(一)加强工作思路,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海北州委州政府制定印发州级方案和县级专项规划,严格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持续抓好“1+5+7+N”有效衔接政策体系落实落地,积极谋划编制州、县“十四五”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全面推进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项目建设,2022年实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金融贴息、稳岗就业等项目共计160项,资金安排率达100%。海晏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藏羊牦牛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强化,全州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配套率达100%,一般规模养殖场配套率达到95%,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5%,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5%以上。
按照“以产业为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的思路,2022年共落实省级财政资金五大类41673.44万元。积极推进藏羊产业高地建设,抓好祁连藏羊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打造“中国藏羊之乡”。门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建成运行,建成祁连县扎麻什乡特色产业强镇1个,建成门源县珠固乡东旭村和门源县仙米乡大庄村休闲农业示范基地2个。同时,统筹推进16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和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深化农牧区厕所革命,建设农牧区户用厕所2646座,重点村镇农牧区公共卫生厕所4座,整村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4000户。全州建成污水处理厂10座,2022年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5项123.83公里,公路养护项目14项384.32公里,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65项,促进农村水电路提档升级。
海北藏族自治州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出门源“红色大党委+八联共建”、祁连“365”治理模式、海晏“一核七化”、刚察党建联盟“四库”建设县域治理思路,打造州直机关党建联盟服务队、阿柔红色管家、八宝蜂巢支部等一批政治引领亮点。全州创建文明乡镇30个,文明村社145个,星级文明户38269户。积极推动乡镇落实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证通办,整合农牧民党员、村警、生态管护员、网格员等试点推行村级公益性岗位“五员合一”模式。组建刚察县泉吉乡“摩托车巡逻队”、祁连县“草原护牧巡山队”等各类群众性社会治理队伍745个。全州共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州级龙头企业38家,创建农牧业产业园4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家、国家级农牧业合作示范社2个、省州级示范社57个、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99家、家庭农牧场432家,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家组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
(二)突出试点示范引领,聚力打造海北样板取得新成效
海北州创新举措,遴选8个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采取“三上三下”方式申报确定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023年拟实施乡村振兴试点村,各县政府组织乡村振兴、发改、农牧等行业部门深入到乡镇、村开展实地调研,精准摸清村庄需求,明确推进试点的发展定位、核心要义和工作重心,根据每个试点村不同的需求,细化
2022年,海北藏族自治州设置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人口就业4445人,占全州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的46%以上。在此基础上,设立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护林员管护岗位助力巩固脱贫成果,让脱贫户转变为生态护林员,一方面使得困难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另一方面也让全州的绿水青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近年来,已在全州建档立卡脱贫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2504人,占比56%,月工资1200-1700元,实现了“巡山”“防火”增收并重,森林资源保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双赢的效果。
在海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北藏族自治州人社、交通、水利、发改等部门主动进位,为河道管护、村级道路管护、乡村治理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开发乡村公益岗位。统筹用好用活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公益性岗位等现有人力资源,每个乡镇至少保证1-2个就业服务协理员,确保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向乡镇、村社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延伸。同时,建立村级就业联络员动态调整机制,每个行政村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动态招募1名就业联络员,切实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每年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补贴。累计安置就业联络员、护路员、护理员、治安协管员等岗位300多名,进一步弥补了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以及疫情防控等方面农牧区基层人才力量不足的“短板”。
海北州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成效
(一)加强工作思路,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海北州委州政府制定印发州级方案和县级专项规划,严格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持续抓好“1+5+7+N”有效衔接政策体系落实落地,积极谋划编制州、县“十四五”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全面推进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项目建设,2022年实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金融贴息、稳岗就业等项目共计160项,资金安排率达100%。海晏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藏羊牦牛原产地可追溯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强化,全州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配套率达100%,一般规模养殖场配套率达到95%,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5%,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5%以上。
按照“以产业为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的思路,2022年共落实省级财政资金五大类41673.44万元。积极推进藏羊产业高地建设,抓好祁连藏羊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打造“中国藏羊之乡”。门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建成运行,建成祁连县扎麻什乡特色产业强镇1个,建成门源县珠固乡东旭村和门源县仙米乡大庄村休闲农业示范基地2个。同时,统筹推进16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和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深化农牧区厕所革命,建设农牧区户用厕所2646座,重点村镇农牧区公共卫生厕所4座,整村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4000户。全州建成污水处理厂10座,2022年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5项123.83公里,公路养护项目14项384.32公里,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65项,促进农村水电路提档升级。
海北藏族自治州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出门源“红色大党委+八联共建”、祁连“365”治理模式、海晏“一核七化”、刚察党建联盟“四库”建设县域治理思路,打造州直机关党建联盟服务队、阿柔红色管家、八宝蜂巢支部等一批政治引领亮点。全州创建文明乡镇30个,文明村社145个,星级文明户38269户。积极推动乡镇落实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证通办,整合农牧民党员、村警、生态管护员、网格员等试点推行村级公益性岗位“五员合一”模式。组建刚察县泉吉乡“摩托车巡逻队”、祁连县“草原护牧巡山队”等各类群众性社会治理队伍745个。全州共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州级龙头企业38家,创建农牧业产业园4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家、国家级农牧业合作示范社2个、省州级示范社57个、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99家、家庭农牧场432家,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家组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
(二)突出试点示范引领,聚力打造海北样板取得新成效
海北州创新举措,遴选8个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采取“三上三下”方式申报确定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023年拟实施乡村振兴试点村,各县政府组织乡村振兴、发改、农牧等行业部门深入到乡镇、村开展实地调研,精准摸清村庄需求,明确推进试点的发展定位、核心要义和工作重心,根据每个试点村不同的需求,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