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甘肃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搬迁集中安置社区作为社工站参与乡村治理的重点,切实做好了兜底保障。2021年甘肃在国家巩固脱贫成果评估和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中均获“好”的等次。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完善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等。2022年,甘肃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通过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持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重点打造“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使其成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一是平凉红牛产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2021年,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名单。2022年,平凉市铜鼓“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和企投户繁、寄养代繁、合作入股的方式,稳步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重点项目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重点指标实现“双过半”。上半年,全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66.34万头和16.9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9.45%和12.1%。截至2022年年底,带动全市近三十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③
二是静宁苹果逐步形成产业矩阵。2022年,平凉市静宁县突出苹果首位产业,小苹果衍生出果汁、果醋、果酒及果袋、发泡网、纸箱包装生产等加工增值型、储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的涉果企业,与种苗繁育、冷链物流等构成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矩阵,累计培育涉果企业161家。当年静宁县苹果产量达98.6万吨,产值60亿元,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静宁苹果品牌价值达160.54亿元。
三是马铃薯、玉米、蔬菜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兰州、定西、平凉、临夏等多地建设马铃薯原种生产基地、繁育基地,打造马铃薯全产业链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百姓增收。甘肃省玉米种业和产业向绿色、环保、安全、高效方向发展。2021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141.2万亩,产种5.79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2%和57.8%。90%销往黄淮海、东北等地区,保障了全国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预计到2025年,甘肃玉米繁育制种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120亿元以上。兰州高原夏菜已成为全国“北菜南运”“西菜东调”的主要菜品之一。截至2021年,甘肃省蔬菜产量达1655.3万吨,作为甘肃种植面积、产量、效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蔬菜产业正在稳步向千亿元级产业迈进。甘肃当归、党参、黄芪、大黄、板蓝根、半夏等大宗中药材年产量均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依托该优势,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探索外向发展,仅2022年上半年,甘肃中药材出口韩国、越南等地共491.6吨、出口货值2123.9万元,分别同比增长45.9%、57.8%。④
凝聚多方合力,狠抓精品项目完善乡村产业体系
自2021年7月启动实施“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以来,甘肃各地政府引导民营企业支持产业发展,多维度助力打造农业产业精品园区,狠抓项目促乡村产业体系。
一是金融扶持力度加大。2022年,甘肃省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首期总规模在30亿元以上。农发行甘肃省分行向“三农”领域投放贷款564亿元。甘肃金融控股集团为1570户“三农”和小微企业新增融资担保108.98亿元,全省1263个村获得3089家民营企业投资179.79亿元。农行甘肃省分行聚焦23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金融需求,落实好差异化支持政策,加大信贷投放。按照与省工商联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大“万企兴万村”行动名单内企业的支持力度,累计向111户民营企业投放贷款40.89亿元。⑤
二是广大民营企业踊跃投身乡村振兴。随着“万企兴万村”行动不断向纵深推进,各地积极搭建地企合作对接的平台,动员各级各类企业,尤其是动员本地中小企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2022年以来,共有44家民营企业实施的乡村振兴项目入选第一批“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典型项目。
三是多方联动促产业园区项目落地。近年来甘肃通过连续举办“津陇共振兴”和“鲁企走进甘肃”合作交流洽谈活动,累计签约合同金额653亿元,共建产业园区78个,建立起完善的东西部协作签约项目联动机制。2021年甘肃在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中获“好”的等次,此后进一步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拓展企业引进和产业园区共建,帮助脱贫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2022年引导落地东部企业223家。2022年,甘肃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还通过开展“民企陇南行”活动,邀请省内外重点企业代表400余人赴陇南市各县区实地考察,达成招商引资项目97项,签约投资额达425亿元。2022年,甘肃共新增引培农业龙头企业188家,新增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6家,新创建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399家,“五有”合作社达到5.13万家,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产业集群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乡村振兴示范县3个,1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认定并给予奖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8∶1。⑥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完善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等。2022年,甘肃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通过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持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重点打造“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使其成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一是平凉红牛产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2021年,甘味平凉红牛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名单。2022年,平凉市铜鼓“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和企投户繁、寄养代繁、合作入股的方式,稳步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重点项目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重点指标实现“双过半”。上半年,全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66.34万头和16.9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9.45%和12.1%。截至2022年年底,带动全市近三十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③
二是静宁苹果逐步形成产业矩阵。2022年,平凉市静宁县突出苹果首位产业,小苹果衍生出果汁、果醋、果酒及果袋、发泡网、纸箱包装生产等加工增值型、储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的涉果企业,与种苗繁育、冷链物流等构成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矩阵,累计培育涉果企业161家。当年静宁县苹果产量达98.6万吨,产值60亿元,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静宁苹果品牌价值达160.54亿元。
三是马铃薯、玉米、蔬菜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兰州、定西、平凉、临夏等多地建设马铃薯原种生产基地、繁育基地,打造马铃薯全产业链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百姓增收。甘肃省玉米种业和产业向绿色、环保、安全、高效方向发展。2021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141.2万亩,产种5.79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2%和57.8%。90%销往黄淮海、东北等地区,保障了全国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预计到2025年,甘肃玉米繁育制种全产业链产值将达到120亿元以上。兰州高原夏菜已成为全国“北菜南运”“西菜东调”的主要菜品之一。截至2021年,甘肃省蔬菜产量达1655.3万吨,作为甘肃种植面积、产量、效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蔬菜产业正在稳步向千亿元级产业迈进。甘肃当归、党参、黄芪、大黄、板蓝根、半夏等大宗中药材年产量均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依托该优势,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探索外向发展,仅2022年上半年,甘肃中药材出口韩国、越南等地共491.6吨、出口货值2123.9万元,分别同比增长45.9%、57.8%。④
凝聚多方合力,狠抓精品项目完善乡村产业体系
自2021年7月启动实施“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以来,甘肃各地政府引导民营企业支持产业发展,多维度助力打造农业产业精品园区,狠抓项目促乡村产业体系。
一是金融扶持力度加大。2022年,甘肃省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首期总规模在30亿元以上。农发行甘肃省分行向“三农”领域投放贷款564亿元。甘肃金融控股集团为1570户“三农”和小微企业新增融资担保108.98亿元,全省1263个村获得3089家民营企业投资179.79亿元。农行甘肃省分行聚焦23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金融需求,落实好差异化支持政策,加大信贷投放。按照与省工商联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大“万企兴万村”行动名单内企业的支持力度,累计向111户民营企业投放贷款40.89亿元。⑤
二是广大民营企业踊跃投身乡村振兴。随着“万企兴万村”行动不断向纵深推进,各地积极搭建地企合作对接的平台,动员各级各类企业,尤其是动员本地中小企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2022年以来,共有44家民营企业实施的乡村振兴项目入选第一批“万企兴万村”甘肃行动典型项目。
三是多方联动促产业园区项目落地。近年来甘肃通过连续举办“津陇共振兴”和“鲁企走进甘肃”合作交流洽谈活动,累计签约合同金额653亿元,共建产业园区78个,建立起完善的东西部协作签约项目联动机制。2021年甘肃在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中获“好”的等次,此后进一步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拓展企业引进和产业园区共建,帮助脱贫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2022年引导落地东部企业223家。2022年,甘肃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还通过开展“民企陇南行”活动,邀请省内外重点企业代表400余人赴陇南市各县区实地考察,达成招商引资项目97项,签约投资额达425亿元。2022年,甘肃共新增引培农业龙头企业188家,新增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6家,新创建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399家,“五有”合作社达到5.13万家,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产业集群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个、乡村振兴示范县3个,1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认定并给予奖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8∶1。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