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扎实推动“五大振兴”的路径探索
业链典型县、岐山县“一碗面”经济产业链典型县、泾阳县蔬菜产业链典型县、耀州区中药材产业链典型县、汉滨区生猪产业链典型县等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20个。二是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22年,陕西创建紫阳县、宜君县、留坝县3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产业集群1个、产业园2个,引领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三是聚焦镇域主导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强镇。2022年,蓝田县华胥镇、眉县金渠镇、泾阳县云阳镇、靖边县东坑镇、定边县白泥井镇、韩城市芝阳镇乡村特色产业超过10亿元。四是立足“一村一品”,建设特色产业专业村镇。截至2021年,陕西认定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总数已达19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8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依托千年古茶树和千亩观光茶园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茶旅融合产业,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二)“引育并举,联合融动”的人才振兴路径
2022年,陕西省委农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培养乡村产业、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各类专业人才。宝鸡市凤翔区四级联动“126”乡村人才培育模式获评2022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是陕西唯一入选全国12个高素质农民培育优秀案例的乡村人才培育模式。“1”是指建立以凤翔区农广校为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科技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互为补充的“五位一体”职业农民培育模式;“2”是指打造两所学校,即田间学校和手机学校;“6”是指培育懂农善农六类人才,即产业发展“排头兵”、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振兴“领头雁”、农村电商“领跑者”、农业农村“发明家”、乡村文化“传承人”。
通过这一模式,凤翔区累计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才26.7万人次,培育乡村人才7.2万人次。宁陕县出台人才引进和人才奖励制度,对引进人才进行激励奖补、保障和补助,紧抓中办帮扶、苏陕协作、校地合作机遇,吸引中国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专家教授266名,2022年通过共建研发平台、项目合作等方式,建成县级专家工作站7家。西安市鄠邑区设立5个青年“乡创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聘任具有乡村产业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担任青年“乡创客”创业导师,通过“以老带新”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新动能,并率先在陕西创建首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服务中心”,联合“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服务体系,策划了东韩村、衙道村等12个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产业发展项目,涉及资金4000余万元。
2023年3月,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计划2023-2025年,接续建设100所培育机构、1000所农民田间学校,培养500名“双师型”培育教师,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万余人,三年共计培育10万人。到2025年,全省高素质农民达到35万人,覆盖全部产业类型和所有行政村组。
(三)“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文化振兴路径
2022年1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优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管机制,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影响广泛、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计划,建立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专业人员、相关机构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对接机制,推动建设一批“艺术乡村”。
陕西省文化馆与基层文化馆联合,以培训课程、送专家到田间地头等方式,连续举办乡村振兴巧娘(巧匠)传承技艺系列培训班,包含剪纸、刺绣、面花、草编、藤编、安康塌辣子石雕等多个非遗项目,不断壮大民间技艺人才队伍。安康市汉阴县自2018年以来持续开展“寻找村宝——文化使者行动”,发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群众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以及本土乡贤能人等社会力量在技艺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2年11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为目标,围绕构建陕西文旅数字资源体系、推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数字化助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与腾讯合作共同打造了“寻迹始皇陵”“你好兵马俑”“数字秦陵”“NextIdea腾讯新文创大赛”等25个科技+文化创意项目,利用数字技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陕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价值实现,共同富裕”的生态振兴路径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如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陕西通过生态补偿资金优化使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三条路径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共同富裕目标。2022年,陕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收入达46.7亿元,增速
(二)“引育并举,联合融动”的人才振兴路径
2022年,陕西省委农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培养乡村产业、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各类专业人才。宝鸡市凤翔区四级联动“126”乡村人才培育模式获评2022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是陕西唯一入选全国12个高素质农民培育优秀案例的乡村人才培育模式。“1”是指建立以凤翔区农广校为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科技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互为补充的“五位一体”职业农民培育模式;“2”是指打造两所学校,即田间学校和手机学校;“6”是指培育懂农善农六类人才,即产业发展“排头兵”、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振兴“领头雁”、农村电商“领跑者”、农业农村“发明家”、乡村文化“传承人”。
通过这一模式,凤翔区累计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才26.7万人次,培育乡村人才7.2万人次。宁陕县出台人才引进和人才奖励制度,对引进人才进行激励奖补、保障和补助,紧抓中办帮扶、苏陕协作、校地合作机遇,吸引中国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专家教授266名,2022年通过共建研发平台、项目合作等方式,建成县级专家工作站7家。西安市鄠邑区设立5个青年“乡创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聘任具有乡村产业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担任青年“乡创客”创业导师,通过“以老带新”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新动能,并率先在陕西创建首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服务中心”,联合“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服务体系,策划了东韩村、衙道村等12个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产业发展项目,涉及资金4000余万元。
2023年3月,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计划2023-2025年,接续建设100所培育机构、1000所农民田间学校,培养500名“双师型”培育教师,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万余人,三年共计培育10万人。到2025年,全省高素质农民达到35万人,覆盖全部产业类型和所有行政村组。
(三)“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文化振兴路径
2022年1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优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管机制,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影响广泛、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计划,建立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专业人员、相关机构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对接机制,推动建设一批“艺术乡村”。
陕西省文化馆与基层文化馆联合,以培训课程、送专家到田间地头等方式,连续举办乡村振兴巧娘(巧匠)传承技艺系列培训班,包含剪纸、刺绣、面花、草编、藤编、安康塌辣子石雕等多个非遗项目,不断壮大民间技艺人才队伍。安康市汉阴县自2018年以来持续开展“寻找村宝——文化使者行动”,发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群众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以及本土乡贤能人等社会力量在技艺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2年11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为目标,围绕构建陕西文旅数字资源体系、推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数字化助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与腾讯合作共同打造了“寻迹始皇陵”“你好兵马俑”“数字秦陵”“NextIdea腾讯新文创大赛”等25个科技+文化创意项目,利用数字技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陕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价值实现,共同富裕”的生态振兴路径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如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陕西通过生态补偿资金优化使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三条路径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共同富裕目标。2022年,陕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收入达46.7亿元,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