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秦岭和合文化
由阴阳而构成,和谐由阴阳而产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据统计,《道德经》共81章,有20章涉及和合思想,约占全文的四分之一,其中,言“和”者有七处,如“音声相和”(2章)、“六亲不和”(18章)、“冲气以为和”(42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55章)、“和其光”(56章)、“和大怨”(79章);言“合”者有二处,如“天地相合”(32章)、“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55章)等。
董仲舒在秦岭山下传播以和合为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和合是天地的本原,他说:“中者,天下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循天之道》第七十七,《春秋繁露》卷十六)将《中庸》的中和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宋代张载居住于秦岭北麓,著书立说,培养弟子,创立关学。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他在《西铭》开篇写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也是成语“民胞物与”的来源,意思是人民为同胞,万物为同类,强调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与我都是天地所生。所以,要爱人,也要爱万物,还要爱大自然,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推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探寻。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诞生了八大宗派,其中多数宗派诞生于秦岭,其多数祖庭至今仍立于秦岭山中,如华严宗祖庭之一至相寺、净土宗祖庭之一悟真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和丰德寺等。华严宗最重要的思想是“圆融”,强调“理事圆融”、“事事无碍”。具体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华严宗认为人和自然是圆融的、和谐的,所以人要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大自然中的秦岭高高耸立在中国大陆腹地的中央,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此区域“自然地理相连、人文历史共生、经济社会相融,历史地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核心文化圈、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核心经济圈”。[1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和谐共生视域来看,秦岭在自然上和合中国南北,在人文上和合多元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天人合一”之思想,不仅是一座雄伟的自然之山,也是一座厚重的文化之山;不仅是一座地理山峰,也是一座精神高峰;不仅体现出包容特点,而且彰显出和合理念。作为一座兼具重要自然与文化价值的亚洲重要山脉,秦岭和合了自然、和合了文化、和合了人与自然,是中国文化中的“和合岭”,绵延并传承着和合理念与文化。因此,秦岭也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表征。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秦岭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秦岭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页。
[2]张立文:《论气候和合学》,载《探索与争鸣》,2015(10):5页。
[3]王学斌:《“天下山川,以此为最”:作为中华民族祖脉的秦岭》,载《中国民族》,2020(11):30页。
[4]党双忍:《秦岭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9:334页。
[5]王斌,秦岭:《“南北分界”还是“和合南北”》,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3):79页。
[6]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2卷):远古时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序言10页。
[7]严如熤修,郭鹏校勘:《汉中府志校勘》,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733页。
[8]夏明勤:《秦岭每一种表达都指向文化》,载《中国旅游报》,2010-5-14(010)。
[9]宋虹桥:《终南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载《人民论坛》,2016(23):142页。
[10]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1页。
[11]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01):1页。
[12]王硕:《当好秦岭卫士守护“中央水塔”——六省一市政协环秦岭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研讨会议综述》,载《人民政协报》,2022-6-23(5)。
作者简介
景天星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董仲舒在秦岭山下传播以和合为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和合是天地的本原,他说:“中者,天下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循天之道》第七十七,《春秋繁露》卷十六)将《中庸》的中和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宋代张载居住于秦岭北麓,著书立说,培养弟子,创立关学。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他在《西铭》开篇写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也是成语“民胞物与”的来源,意思是人民为同胞,万物为同类,强调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与我都是天地所生。所以,要爱人,也要爱万物,还要爱大自然,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推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探寻。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诞生了八大宗派,其中多数宗派诞生于秦岭,其多数祖庭至今仍立于秦岭山中,如华严宗祖庭之一至相寺、净土宗祖庭之一悟真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和丰德寺等。华严宗最重要的思想是“圆融”,强调“理事圆融”、“事事无碍”。具体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华严宗认为人和自然是圆融的、和谐的,所以人要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大自然中的秦岭高高耸立在中国大陆腹地的中央,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此区域“自然地理相连、人文历史共生、经济社会相融,历史地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核心文化圈、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核心经济圈”。[1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和谐共生视域来看,秦岭在自然上和合中国南北,在人文上和合多元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天人合一”之思想,不仅是一座雄伟的自然之山,也是一座厚重的文化之山;不仅是一座地理山峰,也是一座精神高峰;不仅体现出包容特点,而且彰显出和合理念。作为一座兼具重要自然与文化价值的亚洲重要山脉,秦岭和合了自然、和合了文化、和合了人与自然,是中国文化中的“和合岭”,绵延并传承着和合理念与文化。因此,秦岭也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表征。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秦岭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秦岭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页。
[2]张立文:《论气候和合学》,载《探索与争鸣》,2015(10):5页。
[3]王学斌:《“天下山川,以此为最”:作为中华民族祖脉的秦岭》,载《中国民族》,2020(11):30页。
[4]党双忍:《秦岭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9:334页。
[5]王斌,秦岭:《“南北分界”还是“和合南北”》,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3):79页。
[6]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2卷):远古时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序言10页。
[7]严如熤修,郭鹏校勘:《汉中府志校勘》,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733页。
[8]夏明勤:《秦岭每一种表达都指向文化》,载《中国旅游报》,2010-5-14(010)。
[9]宋虹桥:《终南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载《人民论坛》,2016(23):142页。
[10]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1页。
[11]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01):1页。
[12]王硕:《当好秦岭卫士守护“中央水塔”——六省一市政协环秦岭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研讨会议综述》,载《人民政协报》,2022-6-23(5)。
作者简介
景天星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