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
出发点是依托于不同区域的发展需要,达成整体布局的目标一致性。现如今,城市的建设与规划立足于长期发展目标,具备框架式的构设蓝图,但在特殊情况下依旧需要区域性的短期建设工作。如新冠疫情在我国武汉地区刚爆发时,国家在武汉市封城期间重划区域职能(如集中在武昌区建造方舱医院),与陕甘宁边区城市的区域性短期建设存在一定共性。
2、节点治理,以点带面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发展较为落后,无论从地方规模或产业发展来看,并无现代意义上真正的城市。因此,边区政府对城市体系进行规划安排时,通常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思路,以城市内若干个乡镇为不同的单元来考虑布点,从节点着手形成整体的城乡布局体系。该方式较少考虑城市内部乡镇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难以构建统一的城市发展网络,但确实充分利用了农村力量,并形成了多个集市,进而演变为乡镇,形成“定点、连线、成面”的构建逻辑。对于我国目前一些人口较少、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区域,可以此为参考,虽以建设速度代偿,但较好地解决了匮乏的社会资源与落后的经济状况之间的矛盾。
3、依地域要求新增行政区划模式
当前,部分城市集群中的某些城市之间,往往因为产业结构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因素出现恶性竞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行政区划的作用。陕甘宁边区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设置的一个隶属区域,实行三级市建制。现在看来,过去的“市带县”或“县改市”均不成功。对此,有学者提出“复合行政”,各不同区域形成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机制,并在特大中心城市下实行“二级城市”,与边区的做法有相似之处。因此,对于一些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区域,可借鉴边区的市建制做法,在区、县、乡域范围内,设立“区级市”“县级市”与“乡级市”等不同级别的城市。同时,在城际的交界地带,设立专门的跨区域经济开发委员会,以统一理念进行统一策划、资源整合与经济合作等。
结 语
作为战时背景下的现实答案,陕甘宁边区对于城市的建设与治理反哺了战略需要,也指引了发展渠道。通过对边区城市的特色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形成特殊历史时期与现代城市体系构成的有机联系,不仅是对革命文化的良性延续,也是对推进城市化进程等发展需要的有力回应。受限于史料的数量与收集渠道,对于边区城市的“治理”方面着墨较少,同时未对战时的工业、农业等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探析,这与城市建设的联系至关重要。对此,应当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在扩充史料容量与提高文献精准度的前提下,对战时边区的城市建设与治理进行深入探索,以期助力当下类似城市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鑫宏:《包围城市:豫西抗日根据地对洛工作论述》,载《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71-75页。
[2]郑国瑞:《新民主主义社会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实践为例》,载《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页。
[3]宫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载《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8-10页。
[4]冯淼,王兴平,张一凡:《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城镇体系“规划”与建设研究》,载《中国名城》,2018(10):51-58页。
[5]乔国存:《中国共产党城市民族工作的早期探索——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定边为例》,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55-62页。
[6]陈晓萍,廖廷建:《论边区政府的廉政建设》,载《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3(4):33-34页。
[7]敖以深:《文化调适与城市发展:抗战时期贵阳城市的文化建设》,载《贵州社会科学》,2013(5):53-56页。
[8]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9]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萌芽》,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10]张宝通:《我的陕西发展观(四)》,载《新西部》,2019(22):9-11页。
作者简介
李育浪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法治化
2、节点治理,以点带面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发展较为落后,无论从地方规模或产业发展来看,并无现代意义上真正的城市。因此,边区政府对城市体系进行规划安排时,通常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思路,以城市内若干个乡镇为不同的单元来考虑布点,从节点着手形成整体的城乡布局体系。该方式较少考虑城市内部乡镇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难以构建统一的城市发展网络,但确实充分利用了农村力量,并形成了多个集市,进而演变为乡镇,形成“定点、连线、成面”的构建逻辑。对于我国目前一些人口较少、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区域,可以此为参考,虽以建设速度代偿,但较好地解决了匮乏的社会资源与落后的经济状况之间的矛盾。
3、依地域要求新增行政区划模式
当前,部分城市集群中的某些城市之间,往往因为产业结构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因素出现恶性竞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行政区划的作用。陕甘宁边区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设置的一个隶属区域,实行三级市建制。现在看来,过去的“市带县”或“县改市”均不成功。对此,有学者提出“复合行政”,各不同区域形成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机制,并在特大中心城市下实行“二级城市”,与边区的做法有相似之处。因此,对于一些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区域,可借鉴边区的市建制做法,在区、县、乡域范围内,设立“区级市”“县级市”与“乡级市”等不同级别的城市。同时,在城际的交界地带,设立专门的跨区域经济开发委员会,以统一理念进行统一策划、资源整合与经济合作等。
结 语
作为战时背景下的现实答案,陕甘宁边区对于城市的建设与治理反哺了战略需要,也指引了发展渠道。通过对边区城市的特色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形成特殊历史时期与现代城市体系构成的有机联系,不仅是对革命文化的良性延续,也是对推进城市化进程等发展需要的有力回应。受限于史料的数量与收集渠道,对于边区城市的“治理”方面着墨较少,同时未对战时的工业、农业等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探析,这与城市建设的联系至关重要。对此,应当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在扩充史料容量与提高文献精准度的前提下,对战时边区的城市建设与治理进行深入探索,以期助力当下类似城市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鑫宏:《包围城市:豫西抗日根据地对洛工作论述》,载《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71-75页。
[2]郑国瑞:《新民主主义社会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实践为例》,载《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页。
[3]宫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载《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8-10页。
[4]冯淼,王兴平,张一凡:《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城镇体系“规划”与建设研究》,载《中国名城》,2018(10):51-58页。
[5]乔国存:《中国共产党城市民族工作的早期探索——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定边为例》,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55-62页。
[6]陈晓萍,廖廷建:《论边区政府的廉政建设》,载《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3(4):33-34页。
[7]敖以深:《文化调适与城市发展:抗战时期贵阳城市的文化建设》,载《贵州社会科学》,2013(5):53-56页。
[8]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9]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萌芽》,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10]张宝通:《我的陕西发展观(四)》,载《新西部》,2019(22):9-11页。
作者简介
李育浪 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