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2版
基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延安治理实践
段世昕
  推进国家治理战略研判与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在国家治理实践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的延安治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延安实践、凝聚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延安合力,是延安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成功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推进了国家治理和人民幸福的深度融合,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为延安推进基层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依据。
  美好生活向往是国家治理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新时代在国家治理实践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前提,是必须推进国家治理战略研判与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1、国家治理战略研判是治理实现逻辑的起点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全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新的主要矛盾、新的发展理念和治国理政方式都将逐步被认知和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了新的治理落脚点。可见在国家治理战略研判上,党的逻辑是与时俱进的。
  2、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治理实现逻辑的核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的主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个维度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互动关系,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越性制度体系为美好生活认知的建构提供了制度依据。
  3、国家治理的奋斗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延安时期,我党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入新时代,我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国家治理的最终归宿就是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这就说明美好生活向往在基层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人民根基。
  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内涵与认知维度
  对美好生活的寻求一直是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而其实现也必须有外在环境的对象化,也即自然的人化,正是在此过程中,社会实现了演进,因而,厘清美好生活的内涵并对之进行深度认知极其重要。
  1、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中特别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一是在目标维度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具体体现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目标;二是在目的维度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本目的上是永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奋斗的,实现国家发展和治理现代化,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的。综合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考察,美好生活在本质上就是人类生活中基于主体需求的内在尺度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具有生活性、需求性和统一性的基本特质。生活性强调的是人在生活状态中去寻求一种美好境遇,需求性特指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性则指的是美好生活离不开内在需求与外在环境的整合。
  2、美好生活的认知维度
  美好生活是一个兼具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社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