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延安治理实践
宏观方面主要从认知模型即联合国九大领域33个分项的全球幸福指数,中南大学江必新教授和邵长茂博士共同提出的国家治理商数模型和上海交通大学朱启贵教授提出的高质量发展9项指标体系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微观层面主要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六个方面23项指标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不丹王国提出的国民幸福指数体系(GNH)4项指标体系两个角度进行审视。笔者在综合提炼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物质、制度、精神3个维度7项指标的总体认知体系。一是物质维度。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物质供给两个指标。物质供给指标主要衡量主观方面的生存资料获得的满足程度;生态环境指标主要描述客观生存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友好程度。二是制度维度。主要包含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三个指标。其中国家治理指标主要体现为整体性制度安排对国家公民的全面发展的促进,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呈现的是特定时间内国家经济发展对社会成员美好生活的持续性支持程度,而社会福利指标则主要体现了社会制度对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平性保障。三是精神维度。主要包含公民幸福、社会文明两个指标。其中公民幸福指标侧重描述公民本身在物质和制度境遇中的内在升华,而社会文明指标重点描述社会的全景式精神文明程度。总体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上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基于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建构一个对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程度的简要体系,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行细化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基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延安治理实践
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在于践行。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中国地级市的延安应该如何治理并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基层治理实践问题。
1、美好生活向往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延安治理
美好生活认知体系的物质维度所包括的生态环境、物质供给两个指标,都是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的提供上,延安市进行了全方位积极探索。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延安市吴起县1998年开始进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探索,通过多年以点带面的退耕还林,延安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全面改善,“使陕北地区的绿色整体向北推移了约40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35%,植被覆盖率高达79.8%,林用地占延安国土面积的78.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0天”。[5]在此基础上,延安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飞跃,这种转变很快带动了延安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农业产业中,延安市紧紧抓住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关键点、构建合作社大联盟与互联网营销网,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互动中蓬勃发展;在生活方式上,延安人民逐步适应新的绿色生活样态,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探索新的绿色发展路径。总体上,延安不仅没有因为长期退耕还林影响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反而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20.5万老区群众告别绝对贫困,如期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基层践行了美好生活指标体系。
2、美好生活向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延安实践
从美好生活认知体系中制度维度所包含的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三个指标看,推进新时代延安市的治理现代化是关键,从三个指标尤其是从社会福利指标视角观察,截至2014年底,延安仍有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2015年2月13日,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延安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听取老区代表发言后,明确提出五项要求:“一是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三是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四是积极落实改革举措,五是夯实管党治党基础。”[6]在会议精神指引下,延安通过五年扶贫,截至2019年5月7日,延安市的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延安市的贫困人口总数从7.62万户20.52万人减少到5526户10034人,实现了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0.66%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延安从此告别绝对贫困。2019年帮扶9个县(区)331户98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7%,剩余5062户8745人。2023年,延安将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如期实现小康的目标。延安认真践行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制度维度造福人民群众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治理水平。
3、美好生活向往凝聚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延安合力
在包含公民幸福、社会文明两个指标的精神维度。延安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年党中央结束长征到达延安,进而培育出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调研时指出:“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7]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鼓舞下,延安人民团结奋进,在社会文明指标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20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8]文明城市的动态管理和评价体系引领延安市的城市发展,在为民理念、民生改善、城市保障等方面持续行稳致远。着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面对城市发展的地理困境,延安市布局了总面积24平方公里的新区开发,其中为民服务中心、政务大厅、延安大剧院、1.3万套保障房、安置房等设施,全面提升了延安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延安市在老城改造中持续发力,借鉴国内城市发展的基本经验,通过非线性的城市格局规划,实现了3.3万户居民与29万名农民进城的融合推进,既促使城镇化率提升到约60%,又增加了群众性活动场所,彻底解决了新时代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局。总之,延安的社会文明指标实现过程,体现了美好生活测度在基层的引领作用,无疑也在红色圣地凝聚起了民族复兴的实践力量。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党的生活》,2019(11):5-15页。
[5]张哲浩,杨永林:《陕西延安:退耕还林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载《光明日报》,2018-08-23(3)。
[6]习近平:《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中国扶贫》,2020(20):1页。
[7]理论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摘录》,载《学习时报》,2021-11-15(A5)。
[8]《红色延安绽放文明光辉——延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网,https://author.baidu.com/home?from=bjh_article&app_id=1564276527038380,2023-3-11。
作者简介
段世昕 中共延安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基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延安治理实践
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在于践行。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中国地级市的延安应该如何治理并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基层治理实践问题。
1、美好生活向往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延安治理
美好生活认知体系的物质维度所包括的生态环境、物质供给两个指标,都是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的提供上,延安市进行了全方位积极探索。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延安市吴起县1998年开始进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探索,通过多年以点带面的退耕还林,延安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全面改善,“使陕北地区的绿色整体向北推移了约40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35%,植被覆盖率高达79.8%,林用地占延安国土面积的78.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0天”。[5]在此基础上,延安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飞跃,这种转变很快带动了延安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农业产业中,延安市紧紧抓住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关键点、构建合作社大联盟与互联网营销网,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互动中蓬勃发展;在生活方式上,延安人民逐步适应新的绿色生活样态,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探索新的绿色发展路径。总体上,延安不仅没有因为长期退耕还林影响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反而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20.5万老区群众告别绝对贫困,如期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基层践行了美好生活指标体系。
2、美好生活向往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延安实践
从美好生活认知体系中制度维度所包含的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三个指标看,推进新时代延安市的治理现代化是关键,从三个指标尤其是从社会福利指标视角观察,截至2014年底,延安仍有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2015年2月13日,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延安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听取老区代表发言后,明确提出五项要求:“一是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三是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四是积极落实改革举措,五是夯实管党治党基础。”[6]在会议精神指引下,延安通过五年扶贫,截至2019年5月7日,延安市的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延安市的贫困人口总数从7.62万户20.52万人减少到5526户10034人,实现了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0.66%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延安从此告别绝对贫困。2019年帮扶9个县(区)331户98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7%,剩余5062户8745人。2023年,延安将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如期实现小康的目标。延安认真践行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制度维度造福人民群众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治理水平。
3、美好生活向往凝聚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延安合力
在包含公民幸福、社会文明两个指标的精神维度。延安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年党中央结束长征到达延安,进而培育出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调研时指出:“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7]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鼓舞下,延安人民团结奋进,在社会文明指标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20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8]文明城市的动态管理和评价体系引领延安市的城市发展,在为民理念、民生改善、城市保障等方面持续行稳致远。着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面对城市发展的地理困境,延安市布局了总面积24平方公里的新区开发,其中为民服务中心、政务大厅、延安大剧院、1.3万套保障房、安置房等设施,全面提升了延安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延安市在老城改造中持续发力,借鉴国内城市发展的基本经验,通过非线性的城市格局规划,实现了3.3万户居民与29万名农民进城的融合推进,既促使城镇化率提升到约60%,又增加了群众性活动场所,彻底解决了新时代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局。总之,延安的社会文明指标实现过程,体现了美好生活测度在基层的引领作用,无疑也在红色圣地凝聚起了民族复兴的实践力量。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党的生活》,2019(11):5-15页。
[5]张哲浩,杨永林:《陕西延安:退耕还林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载《光明日报》,2018-08-23(3)。
[6]习近平:《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中国扶贫》,2020(20):1页。
[7]理论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摘录》,载《学习时报》,2021-11-15(A5)。
[8]《红色延安绽放文明光辉——延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网,https://author.baidu.com/home?from=bjh_article&app_id=1564276527038380,2023-3-11。
作者简介
段世昕 中共延安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