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2版
三个维度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两者的逻辑理路进行梳理,找出共性点,其中“爱国”“和谐”的价值同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契合。民族组成国家,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从最高意义上进行的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要牢固树立爱国的价值观,不爱国,就谈不上各民族构成一个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其次各民族“多元”共存于“一体”之中,矛盾具有普遍性,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和区别在所难免,但是可以取得矛盾“和谐”的特殊形式,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的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和公民层面的具体要求,也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具体领域的展开相贯通,也只有充分贯彻这些价值要求,我们才能更好地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在此过程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塑造治理能力的效度,发挥和彰显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独特优势
  1、从领导体系上提供根本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而保证在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方向不偏,目标不移,力量不散。党的执政地位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战胜外来侵略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在建设、改革时期为中国人民真心服务、不断谋福祉的进程中所巩固的,党总能在失误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始终永葆纯洁性和先进性,从而赢得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根据民族问题提出的,也是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推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已经成为一种制度规定,并通过法律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新时代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制度优势,将党中央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制定的大政方针、提出的新思想新战略,内化到国家治理领域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层面始终靶心不偏、精准发力,将党领导一切的治理体系具化为民族工作的治理效能,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根本保证。
  2、在法律体系上奠定基本准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遵守宪法法律,从而保证在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原则明确,导向明晰,约束明白。宪法是国家最高意志,是人民意志与党的主张的有机统一,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价值导向和刚性约束。从这一层面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此的认同和敬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既在形式上又在实质上体现了对人民平等地位准则的确立尊重,是符合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宪法,并将这一准则践行到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从最初的立法开始,我们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了法律上的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除了主干和处于最高地位的宪法外,更多的是功能分明、专司一域的各项法律,其中《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各民族地区设立的单行法、单行条例和自治条例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保障各民族地区自治权利、各项基本权利作了原则规定,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本准则。
  3、从制度体系上保障民主权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扬人民民主,从而保证在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人智凝聚,人力凝结,人民凝心。人民至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制度体系上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民主权利。首先,民主权利最明显的反映就是自治权,我们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在自治地区真正当家做主,自己的事情主要由自己定。其次,民主权利直接实现在于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各族人民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表达诉求、行使权利,自己的事情让可靠的人办;最后,民主权利借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补充,依托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和其他各项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渠道实行,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些实打实的举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给予实践支撑。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蹴而就绝无可能,我们必须从三个维度精准发力、久久为功,确保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确保每一个民族如期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荣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23/c_1125142776.htm,2023-3-1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7页。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载《人民日报》,2020-11-4(4)。
  [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卢成观,李文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载《理论导刊》,2020(11):9页。
  [8]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载《求是》,2019(12):4-12页。
  [9]郝亚明:《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8-13页。
  [10]施忠连:《四书五经名句诵读》,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339页。
  作者简介
  施言志 中央民族大学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孟成全 中央民族大学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