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0版
融贯中西:罗铭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价值
路,使人类精神趋于向上,快乐,和平,达到真、善、美的境界!”[8]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程征先生评价说:“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路径。他没有忘记自己已经具有的西洋画与中国画双重功底,以及其中包含着的中西画理。前者强调客观现实的真切性、再现性,后者强调主观意识的主动性、自由性,若取二者之长,既重生活的切近感、真实感,又有取有舍,有强调,有淡化,则能将二者的优点集于一身,转换为自己的优势。”[9]他启示我们要创新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山水画,既要汲取西方绘画造型的精髓,又要重视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表现语言。罗铭沿着这样的创新思路,反复探索、实践和总结,将中国山水画由传统表现形态转换为现代山水画形态,并形成了成熟的山水画创作观念,构成了他的新山水画表现面貌,实现了新时代山水画创新的形式突破。
  2、罗铭绘画实践的创新性
  罗铭山水画创新性的作品众多,如1960年创作的《奔驰在秦岭中的货车》《飞越秦岭》,1963年创作的《长江大桥》《深山运木》等。这些作品不仅仅只是描绘自然的景观风貌,而是反映出罗铭在不断地吸收、融化和创新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来歌颂祖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面貌。首先,作品画面注重经营位置、构图严谨,表现手法上借鉴西画造型技巧与透视关系。他拓展了山水画的画面构成形式,巧妙经营物象位置,突破传统山水画的单一构图表现模式。其次,注重采用传统山水画笔墨表现技法。如利用焦墨重笔、勾勒皴擦,淡墨烘染,表现景物丰富层次,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尤其是探索出笔墨与自然山河景象完美统一的新山水画表现风格。可以说,他的山水画努力避开传统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程式化约束,并系统形成西方绘画语言载体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笔墨语言个性面貌。罗铭一生都对传统笔墨深入研究、不断理解、反复研究。他面对自然景物创造性的用笔、用墨,善用焦墨、重墨,秃笔散锋作画。强化自身笔墨语言个性,努力突破传统笔墨表现程式。再次,注重写生。他强调现场观察、研究、体验,并形成多方位的写生视角,使山水画面具有更广阔的视角可变性,彰显出画面内在的审美张力。
  3、罗铭艺术教育理念的创新性
  罗铭一生奉献美术教育事业,他在西安美术学院任教期间,构建了山水画教学体系,教学中注重继承学习发扬传统山水画技法,改革传统一味专事临摹的方法,强调从写生中创新山水画技法,鼓励学生以西画的观察方法去理解自然景物的形体结构,注重学生个性发挥。他辅导学生时说过:“进山写生要专攻一个山头,认真研究。一定要多看,自然会教导我们。”他强调笔墨现场直接写生。他还对学生说过:“用笔一定要慢,慢则出韵。”罗铭在教学实践中发掘出很多山水画笔墨语言与表现技法,奠定了自己新山水画教学体系的学术地位。罗铭在西安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积极与“长安画派”的画家相互交流学习,他的绘画理论思想与绘画风格与“长安画派”倡导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契合的。他培养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学生中的苗重安、崔振宽、陈国勇等都成为第二代“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他们继承罗铭“中西融合”的中国山水画创新理念,深入生活、结合写生,探索研究山水画的笔墨技巧与表现内涵,不断推动新时代山水画发展方向。
  结 语
  罗铭绘画艺术的一生,是融合中西绘画表现语言并服务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典范。他的山水画作品蕴含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创新,表现出他个人始终如一的山水画变革思想。正如新加坡著名美术评论家玛戈先生评价罗铭:“他这么努力挽救山水画的颓势,匡正过去山水画的消极观念,实在是值得推崇的一位卓越画家!”[10]罗铭新山水画作品是直面生活,深植传统,感悟现实。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当代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山水画表现社会生活题材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
  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更要积极探索中国山水画艺术表现语言,提炼吸收传统山水画中的艺术精髓,不断融合外来艺术创作理念,提升自身审美观念和创新意识,创造出富有时代性、民族性的当代中国山水画。
  参考文献
  [1][2][3][4][9]罗琳:《罗铭画事文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77+143+82+45-46+130页。
  [5]西安美术学院:《罗铭教授纪念文集》,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4:28页。
  [6][7]罗铭:《漫谈山水花鸟画》,见《罗铭画事文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05-106页。
  [8]罗铭:《谈谈艺术》,见《罗铭画事文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36页。
  [10]罗琳,刘松林:《罗铭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北京,2006:38页。
  作者简介
  窦靖舒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