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贯中西:罗铭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价值
罗铭创作的《西岳华山图》
美术学院国画系,并成为山水画专业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罗铭被西北黄土高原博大粗犷雄浑的气势和奇险挺拔刚劲的华山深深地打动了,他真正领悟到了中国山水画的民族性和表现性完美统一的真正含义。他以全新的艺术创作激情、艺术表现形式开创了独具面貌的华山山水画,创造了新的山水画艺术审美形式与审美境界。他曾17次登上华山去研究、写生、创作。他画于1960年的《华山苍龙岭》《华山脚下无忧亭》和《华山五里关》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罗铭表现华山的艺术探索道路,他已经开始对华山山脉起伏变化、陡峭的岩壁、暴露的山石线条以审美的角度进行研究,华山系列作品体现了他把西方绘画观念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皴、擦、点、染技法进行完美统一的创新例证。
进入20世纪80年代,罗铭的山水画创作更加成熟老练。1980年创作《华山宏图》和1987年创作《西岳华山图》,在表现技巧上,利用西方绘画的造型技巧把华山山体进行层层拉伸,使山体具有一定的纵深感,透视焦点最后集中于主体山峰,能够看到他独特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路,体现了他深厚的笔墨基本功,以及他对山水画创作所涉及笔墨、形式到诸多问题的正确而全面的独特见解。绘画也体现出他多年来对华山内在精神、气势和性格的研究与提炼。原陕西省国画院院长苗重安先生回忆说:“画西岳华山图……面对实景按艺术规律去决定主次、虚实、开合、呼应关系。在表现手法上罗老师又以他特有的笔墨语言,短锋狼毫,破笔皴擦。在树石结构基础上更重视用感觉去表现。”[5]
多年以来,罗铭在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创新过程中,在自己探索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艺术观念,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艺术创作主张。他说:“要学传统、更要去生活。观察生活真的东西,多写生。不外是源与流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验,不去学,是傻。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有深厚的传统。善于向别人学习,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更主要的是到生活中去。”[6]他还说:“山有山的骨骼脉理,你们要仔细观察。画山要先解决它的形体,然后是纹理,再者就染出远近空间。难,但不要听的太复杂,不外是快慢、粗细、顿挫这些。”[7]
罗铭用笔墨表现山水画创作方面,没有体现出承袭哪家哪派的既定程式。他真正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继承中国传统山水画表现形式,长期根植于自然界的山山水水,经过多年对山石的细心观察和写生创作,形成了破笔散锋、枯笔焦墨为主题的表现手法。用顿挫刚劲、老辣恣肆的线条勾勒山石结构轮廓线,用层次分明、浓淡相宜的水墨进行皴擦晕染,表现出山石凹凸的肌理质感,以自己独特的中西审美视角把罗氏山水画风貌特色呈现在人们面前。
罗铭山水画创新性及其当代价值
绘画贵在创新,并能反映时代特色。罗铭山水画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绘画观念、绘画实践、绘画教育观念等不同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1、罗铭绘画观念的创新性
罗铭山水画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思潮推动下产出的成果。罗铭根植于传统,吸收西方造型精华,认识到变革创新传统山水画技法与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联系。他说:“要时代的艺术家暴露现实,指出人生应走的正
美术学院国画系,并成为山水画专业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罗铭被西北黄土高原博大粗犷雄浑的气势和奇险挺拔刚劲的华山深深地打动了,他真正领悟到了中国山水画的民族性和表现性完美统一的真正含义。他以全新的艺术创作激情、艺术表现形式开创了独具面貌的华山山水画,创造了新的山水画艺术审美形式与审美境界。他曾17次登上华山去研究、写生、创作。他画于1960年的《华山苍龙岭》《华山脚下无忧亭》和《华山五里关》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罗铭表现华山的艺术探索道路,他已经开始对华山山脉起伏变化、陡峭的岩壁、暴露的山石线条以审美的角度进行研究,华山系列作品体现了他把西方绘画观念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皴、擦、点、染技法进行完美统一的创新例证。
进入20世纪80年代,罗铭的山水画创作更加成熟老练。1980年创作《华山宏图》和1987年创作《西岳华山图》,在表现技巧上,利用西方绘画的造型技巧把华山山体进行层层拉伸,使山体具有一定的纵深感,透视焦点最后集中于主体山峰,能够看到他独特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路,体现了他深厚的笔墨基本功,以及他对山水画创作所涉及笔墨、形式到诸多问题的正确而全面的独特见解。绘画也体现出他多年来对华山内在精神、气势和性格的研究与提炼。原陕西省国画院院长苗重安先生回忆说:“画西岳华山图……面对实景按艺术规律去决定主次、虚实、开合、呼应关系。在表现手法上罗老师又以他特有的笔墨语言,短锋狼毫,破笔皴擦。在树石结构基础上更重视用感觉去表现。”[5]
多年以来,罗铭在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创新过程中,在自己探索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艺术观念,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艺术创作主张。他说:“要学传统、更要去生活。观察生活真的东西,多写生。不外是源与流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验,不去学,是傻。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有深厚的传统。善于向别人学习,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更主要的是到生活中去。”[6]他还说:“山有山的骨骼脉理,你们要仔细观察。画山要先解决它的形体,然后是纹理,再者就染出远近空间。难,但不要听的太复杂,不外是快慢、粗细、顿挫这些。”[7]
罗铭用笔墨表现山水画创作方面,没有体现出承袭哪家哪派的既定程式。他真正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继承中国传统山水画表现形式,长期根植于自然界的山山水水,经过多年对山石的细心观察和写生创作,形成了破笔散锋、枯笔焦墨为主题的表现手法。用顿挫刚劲、老辣恣肆的线条勾勒山石结构轮廓线,用层次分明、浓淡相宜的水墨进行皴擦晕染,表现出山石凹凸的肌理质感,以自己独特的中西审美视角把罗氏山水画风貌特色呈现在人们面前。
罗铭山水画创新性及其当代价值
绘画贵在创新,并能反映时代特色。罗铭山水画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绘画观念、绘画实践、绘画教育观念等不同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1、罗铭绘画观念的创新性
罗铭山水画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思潮推动下产出的成果。罗铭根植于传统,吸收西方造型精华,认识到变革创新传统山水画技法与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联系。他说:“要时代的艺术家暴露现实,指出人生应走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