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资源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和转化
方法,只能以安抚为主,无可奈何。
2、文化约束效果不理想
社会治理一定程度是人心治理,使人自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规范,而制度是框架、栏杆一般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激发人们内在的自觉性、认同感。因此,文化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区是居民的聚集场所,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位,把握好社区的动态对政策方向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深刻了解在社区层面出现的问题和制度缺陷,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本文探索的主题与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有关,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从社区治理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地探究基层治理出现的缺陷和问题。
其一,缺乏长远的设计与规划。目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依旧缺乏长远的设计规划,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社区的文化建设仍然仅限于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尽管许多知识分子自愿参与社会治理,但社区文化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尚未成为一种文化资源。另外,决策层面在制定规划时对文化建设的认知不全面、不充分,忽视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处于存疑或者观望的状态。
其二,缺乏完备的文化传播机制。缺乏专业的人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数量少,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参与活动的核心力量是退休教师、工人、管理人员等,中青年人通常不参加活动,社会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不强。学校虽然会开设独特的文化课程,但通常不是永久性课程,这些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三,缺乏多方面关注支持。首先是缺乏政策支持,由于目前绝大多数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区治理的案例都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明确的、可套用的规划与经验,因此很难得到上级部门有力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其次是资金支持,没有固定的财政拨款,已有的活动和形式的款项来源单一,主要是街道社区的活动拨款或个人捐款,这使得现有的传统文化建设的规模范围和形式受到局限。再次是缺乏基础工作人员的认同与支持,一线工作者作为政令推行的具体落实单元,如果不能客观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利用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益处,反而会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甚至起到反向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的方式探索
当前,社会整体环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有着显著的改变,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旗帜鲜明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的社会大环境,助推了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的步伐。
1、创新文化融入方式
如何才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于基层治理中,是一个需要慎重选择和决定的问题。面对时代发展的浪潮,将社区治理概念同时代的潮流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融于基层治理的内容和方式,选择符合人民接受度的形式,努力达到人民群众的期待值,并争取让人民乐享其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治理之间的融合,是一次古与今治理经验的交汇,是古今思想智慧的交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将会发挥决定性作用。发挥创造性思维,转化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阻碍,汲取现实可用的传统价值观,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约束力强的价值体系和基层治理规范,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3]
2、治理社会冲突根源
当前,基层社会群众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对立和冲突现象,对于各类群体性事件,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必须摒弃的,必须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寻找基层社会矛盾发生的根源,以恰当、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活动,通过活动强化思想的引领。
一是开展丰富多元的表彰活动,评选身边优秀的人物和感人事迹,并大力宣传和奖励。妇联、街道办可以牵头评选诸如“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优秀代表人物,通过网台联动的方式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
二是挖掘家风、家训的珍贵内涵。召开家风、家训分享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加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崇德向善、崇俭尚廉的良好风气;在社会范围内传家训、守家规、正家风,营造和谐规范、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构建风清气正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是举行“好家风故事分享会”,通过讲述家庭故事和身边先模人物事迹的方式,评选具有榜样带头作用的家庭,引导干部群众对家风家规家训进行热烈的大讨论,鼓励群众将良好的家风家规家训代代相传,把“家庭美德”故事发扬光大。
3、加大教育力度以重塑社会价值观念
教育拥有难以比拟的影响和力量。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从教育中获得的,可以说,教育能够让人明白做什么、怎么做。教育引领能直接提供现实可行的道路,推动预期目的的快速实现。因此要明确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调整其所占比重的同时,也要重视教育的地点与环境、接受思想教育的群体。当今社会,多元文化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飞速传播,因而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背景之下,部分民众出现了没有敬畏心的情况,没有敬畏心就没
2、文化约束效果不理想
社会治理一定程度是人心治理,使人自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规范,而制度是框架、栏杆一般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激发人们内在的自觉性、认同感。因此,文化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区是居民的聚集场所,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位,把握好社区的动态对政策方向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深刻了解在社区层面出现的问题和制度缺陷,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本文探索的主题与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有关,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从社区治理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地探究基层治理出现的缺陷和问题。
其一,缺乏长远的设计与规划。目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依旧缺乏长远的设计规划,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社区的文化建设仍然仅限于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尽管许多知识分子自愿参与社会治理,但社区文化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尚未成为一种文化资源。另外,决策层面在制定规划时对文化建设的认知不全面、不充分,忽视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处于存疑或者观望的状态。
其二,缺乏完备的文化传播机制。缺乏专业的人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数量少,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参与活动的核心力量是退休教师、工人、管理人员等,中青年人通常不参加活动,社会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不强。学校虽然会开设独特的文化课程,但通常不是永久性课程,这些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三,缺乏多方面关注支持。首先是缺乏政策支持,由于目前绝大多数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区治理的案例都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明确的、可套用的规划与经验,因此很难得到上级部门有力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其次是资金支持,没有固定的财政拨款,已有的活动和形式的款项来源单一,主要是街道社区的活动拨款或个人捐款,这使得现有的传统文化建设的规模范围和形式受到局限。再次是缺乏基础工作人员的认同与支持,一线工作者作为政令推行的具体落实单元,如果不能客观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利用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益处,反而会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甚至起到反向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的方式探索
当前,社会整体环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有着显著的改变,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旗帜鲜明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的社会大环境,助推了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的步伐。
1、创新文化融入方式
如何才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于基层治理中,是一个需要慎重选择和决定的问题。面对时代发展的浪潮,将社区治理概念同时代的潮流相结合,创新传统文化融于基层治理的内容和方式,选择符合人民接受度的形式,努力达到人民群众的期待值,并争取让人民乐享其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治理之间的融合,是一次古与今治理经验的交汇,是古今思想智慧的交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将会发挥决定性作用。发挥创造性思维,转化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阻碍,汲取现实可用的传统价值观,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约束力强的价值体系和基层治理规范,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3]
2、治理社会冲突根源
当前,基层社会群众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对立和冲突现象,对于各类群体性事件,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必须摒弃的,必须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寻找基层社会矛盾发生的根源,以恰当、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活动,通过活动强化思想的引领。
一是开展丰富多元的表彰活动,评选身边优秀的人物和感人事迹,并大力宣传和奖励。妇联、街道办可以牵头评选诸如“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优秀代表人物,通过网台联动的方式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
二是挖掘家风、家训的珍贵内涵。召开家风、家训分享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加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崇德向善、崇俭尚廉的良好风气;在社会范围内传家训、守家规、正家风,营造和谐规范、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构建风清气正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是举行“好家风故事分享会”,通过讲述家庭故事和身边先模人物事迹的方式,评选具有榜样带头作用的家庭,引导干部群众对家风家规家训进行热烈的大讨论,鼓励群众将良好的家风家规家训代代相传,把“家庭美德”故事发扬光大。
3、加大教育力度以重塑社会价值观念
教育拥有难以比拟的影响和力量。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从教育中获得的,可以说,教育能够让人明白做什么、怎么做。教育引领能直接提供现实可行的道路,推动预期目的的快速实现。因此要明确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调整其所占比重的同时,也要重视教育的地点与环境、接受思想教育的群体。当今社会,多元文化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飞速传播,因而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背景之下,部分民众出现了没有敬畏心的情况,没有敬畏心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