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资源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和转化
有规则意识,这会容易使得基层社会治理步入一种无序状态。[4]所以,重塑基层社会的价值观,就是要重塑能够获得群众认可、现实可行的主流文化体系。[5]这要求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客观性,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合路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重塑过程中发光发热。
从现实已有的情况来看,一些地区在推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之后,都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效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孝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尊老、敬老、孝老正呈现化风成俗的趋势,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6]
二是家庭内部关系呈现越来越和谐的趋势,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逐渐向好,孩子和年轻人呈现出心理健康成长的好势头。
三是邻里之间关系呈现比较好的趋势,大家都多了一份礼让、歉让。
四是村风民风出现向好向正的较好势头,信访案件只降不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里支持干部工作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增强趋势,老党员、老干部都带头支持各项工作。
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今的中国已非昨日,文化自信成为必然要求,与时俱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不断推动和实现基层社会转型发展。
关于传统文化资源在社区治理中的创新和转化的做法,很多地方在实施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理成效和社会影响。在一些效果理想的试点社区中,人们心中的戾气正在不断消散,社会风气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区邻里相亲相爱,越来越多的人重拾敬畏之心和规则意识。从借鉴经验的角度来说,有一些方面是可以实施或是必须重点强调的。具体如下:
1、制定长期发展计划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目光应当长远。频繁地变动政策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而言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长远稳定的政策和目标也能够对其他政策的制定产生积极的作用。积极发现和调动传统文化资源,深入研究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途径,唯有统筹全局、增强文化信心,才能更好地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2、积极创新治理方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将创新的重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对于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区治理来说,创新确实是至关重要,古人说“不破不立”,引申到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不创不立”,不创新就无法结合自身实际打造“量体合身”的框架,不创新就无法在内卷日益严重的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在社会蓬勃、飞速发展的今天,唯有合理的、持续进行创新,方能让基层治理焕发勃勃生机。
3、牢固树立底线意识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其中就蕴含着底线规则、道法自然的真谛。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选取的文化点是否积极正向、是否歪曲事实、是否含糊不清,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新发展结合起来是可行的,但绝不能损失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要有充分理解和考察研究,因为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甚至为所欲为、混用乱用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这样的运用与传承,毫无生命力可言,甚至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应当谨守底线原则,紧随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党的领导,正确传承和运用传统文化。
4、加强文化场所建设
提高文化场所的利用率。调研考察供需情况,为居民自发的团队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设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书院、农家书屋、道德大讲堂等平台,组织大众喜爱的文娱活动;充分了解群众的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文化设施等问题。
5、丰富文化传播形式
合理利用本地特产、特色,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形式,例如与建设特色小镇相配合,发掘优秀的民间艺术团队、文化带头人、民间文艺团体等,打磨本地特色文化内容,创新文化表现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例如民谣、小调等,加深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与道德素养。[7]开展极具特色或具有引导作用的活动,例如与本地历史文化、美食、风景等有关的体育活动,忆苦思甜、追忆先辈的红色教育活动,强身健体、协同合作的拓展训练活动等。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加强思想引领,大力培树先进典型,弘扬传统文化,让好家风走进千家万户。
结 语
中华文化蕴涵着古老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人向善向上,直指人心,让人为善去恶;抑制人性弱点,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将其丢弃,便是割断了民族生存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受了历史几千年的淬炼,是集东方智慧之大成,是本民族的立身之本,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守护好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命脉,拒绝本末倒置、鱼目混珠,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助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让中华文明的记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普及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和尝试,从长远观点来看,普及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带头,人民群众跟进,坚持全面行动,重建风清气正、民风淳朴、干群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快和美幸福社区建设。
注释
[1]叶战备:《坚定文化自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本源》,载《江苏社会科学》,2018(1):18-23页。
[2]宋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载《人民论坛》,2019(18):80-81页。
[3]李利宏、杨素珍:《乡村治理现代化视阈中传统治理资源重构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16(8):81-85页。
[4]张康之:《论伦理精神》,2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14-145页。
[5]唐沙:《社会治理视野中市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5-57页。
[6]萧放:《孝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意义》,载《民俗研究》,2015(2):31-35页。
[7]杨建华:《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文化的现代转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5):90-94页。
作者简介
王玫清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现实已有的情况来看,一些地区在推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之后,都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效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孝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尊老、敬老、孝老正呈现化风成俗的趋势,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6]
二是家庭内部关系呈现越来越和谐的趋势,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逐渐向好,孩子和年轻人呈现出心理健康成长的好势头。
三是邻里之间关系呈现比较好的趋势,大家都多了一份礼让、歉让。
四是村风民风出现向好向正的较好势头,信访案件只降不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里支持干部工作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增强趋势,老党员、老干部都带头支持各项工作。
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今的中国已非昨日,文化自信成为必然要求,与时俱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不断推动和实现基层社会转型发展。
关于传统文化资源在社区治理中的创新和转化的做法,很多地方在实施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理成效和社会影响。在一些效果理想的试点社区中,人们心中的戾气正在不断消散,社会风气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区邻里相亲相爱,越来越多的人重拾敬畏之心和规则意识。从借鉴经验的角度来说,有一些方面是可以实施或是必须重点强调的。具体如下:
1、制定长期发展计划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目光应当长远。频繁地变动政策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而言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长远稳定的政策和目标也能够对其他政策的制定产生积极的作用。积极发现和调动传统文化资源,深入研究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途径,唯有统筹全局、增强文化信心,才能更好地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2、积极创新治理方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将创新的重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对于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区治理来说,创新确实是至关重要,古人说“不破不立”,引申到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不创不立”,不创新就无法结合自身实际打造“量体合身”的框架,不创新就无法在内卷日益严重的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在社会蓬勃、飞速发展的今天,唯有合理的、持续进行创新,方能让基层治理焕发勃勃生机。
3、牢固树立底线意识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其中就蕴含着底线规则、道法自然的真谛。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选取的文化点是否积极正向、是否歪曲事实、是否含糊不清,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新发展结合起来是可行的,但绝不能损失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要有充分理解和考察研究,因为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甚至为所欲为、混用乱用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这样的运用与传承,毫无生命力可言,甚至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应当谨守底线原则,紧随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党的领导,正确传承和运用传统文化。
4、加强文化场所建设
提高文化场所的利用率。调研考察供需情况,为居民自发的团队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设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书院、农家书屋、道德大讲堂等平台,组织大众喜爱的文娱活动;充分了解群众的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文化设施等问题。
5、丰富文化传播形式
合理利用本地特产、特色,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形式,例如与建设特色小镇相配合,发掘优秀的民间艺术团队、文化带头人、民间文艺团体等,打磨本地特色文化内容,创新文化表现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例如民谣、小调等,加深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与道德素养。[7]开展极具特色或具有引导作用的活动,例如与本地历史文化、美食、风景等有关的体育活动,忆苦思甜、追忆先辈的红色教育活动,强身健体、协同合作的拓展训练活动等。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加强思想引领,大力培树先进典型,弘扬传统文化,让好家风走进千家万户。
结 语
中华文化蕴涵着古老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人向善向上,直指人心,让人为善去恶;抑制人性弱点,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将其丢弃,便是割断了民族生存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受了历史几千年的淬炼,是集东方智慧之大成,是本民族的立身之本,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守护好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命脉,拒绝本末倒置、鱼目混珠,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助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让中华文明的记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普及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和尝试,从长远观点来看,普及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带头,人民群众跟进,坚持全面行动,重建风清气正、民风淳朴、干群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快和美幸福社区建设。
注释
[1]叶战备:《坚定文化自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本源》,载《江苏社会科学》,2018(1):18-23页。
[2]宋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载《人民论坛》,2019(18):80-81页。
[3]李利宏、杨素珍:《乡村治理现代化视阈中传统治理资源重构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16(8):81-85页。
[4]张康之:《论伦理精神》,2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14-145页。
[5]唐沙:《社会治理视野中市民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5-57页。
[6]萧放:《孝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当代意义》,载《民俗研究》,2015(2):31-35页。
[7]杨建华:《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文化的现代转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5):90-94页。
作者简介
王玫清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