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践中的困境及应对路径
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践中的困境
1、环境消解影响较大
作为教育的对象而言,如何运用好理解、易接收的方式做好价值引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1]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以文化自信为肥沃的土壤汲取养分。但实际上大学生受到外界影响较大:一是“欧美风”“日韩”等从影视、审美等方面消解“华流”的影响力,盲目崇拜国外文化、明星的例子屡见不鲜。二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对于网络安全的防御较为薄弱,其中网络上一些虚假消息、诈骗、恐怖、暴力等网络语在年轻人中传播,学生一边成为传播的工具,一边遭受这些信息的荼毒。00后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面对网络纷繁的言论引导,正确、坚定引领他们树立好价值观意义重大,而在实践过程中其实对身边的“活教材”运用地不够丰富。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通过红色话剧《庄严的审判》形成了很好的融合实践案例,但并未进一步丰富内容,在校本资源中继续挖掘类似史料进一步学习,横向的推广中还有待继续改善。
2、红色文化推广挖掘纵深不够
以陕西省各高校为例,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已经展开了较多积极实践探索,均有所挖掘,展现学校特长。一方面,各高校均进行了一定探索,但宣传集中在校内,在高校之间没有很明确的二者融合的文化节或艺术节进行集中交流。另外,形式也集中在歌舞朗诵方面,创新类型较为单一。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校的校史校情可以挖掘讲述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很丰富,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对整体校史的宣传教育,比如新生入学教育中的校史馆参观等。具体地以某个节点、某个独特故事、某个人物为代表的实践作品较少。但实际上切入点小、贴近学生的新颖方式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共鸣,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的距离。
3、融合实践模式亟待创新
在教学设计和方案中,关于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践大多以某个活动开展为契机进行,没有从顶层设计上使其更加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需要对第二课堂及指导教师优势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结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模式通常是上级单位发布某项通知征集,可能存在同类型活动重复进行、重点不突出等情况。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同样需要找到切口,针对普及性地采取红色讲座、宣讲等方式进行,同时个性化地开展契合学生特长和喜闻乐见形式的精细特色实践模式。这样避免教育流于形式,真正地入脑入心,最大化地发挥融合实践教育的效果。
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践的应对路径
1、文化育人,重视理念转变
要实现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顶层设计重视文化育人,强调“润物细无声”。文化育人是对教育根本目的的溯源,在实际教学中其实更加重视实用主义。在学校设计红色文化融入中就需要确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态度进一步完善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达到不仅是形式上更是思想上的融合实践。在后续的实践落实上才能有所体现。
2、明晰框架,从新发展角度实现内容设计
融合即成趋势,多所学校均进行了设计规划的整合,本文通过归纳及调研以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对内容方面展开“一个中心三层次多载体”的设计探索。
新闻传播学院首先明确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下去培育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一个中心目标。[2]简而言之就是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利用实习基地和多样的培养模式推进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保证新闻人的底色不变。基于以上情况,以加强红色文化融合为背景,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主学习者。为媒体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融合实践结合现有条件:“硬件”方面学院已有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以及校外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实践(实习)基地硬件条件的建设等做出了基础的保证,“软件”方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成功探索如陕西省大学生艺术文化节舞蹈二等奖《十月记》,薪火相传二十余载的主持人大赛,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五个一”文艺优秀作品《庄严的审判》、陕西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的“老延大”寻根红色之旅的直播活动等都奠定了三层次能力设计的保障。
三层次从人才需求层次分析,在第二课堂的实践训练中注意结合红色文化对学生的三个层次的能力目标进行培养训练。在基础能力和素质这一层次中,除了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外,其中包括的职业认知使学生难以把握。不少学生不知道怎样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发展联系起
1、环境消解影响较大
作为教育的对象而言,如何运用好理解、易接收的方式做好价值引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1]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以文化自信为肥沃的土壤汲取养分。但实际上大学生受到外界影响较大:一是“欧美风”“日韩”等从影视、审美等方面消解“华流”的影响力,盲目崇拜国外文化、明星的例子屡见不鲜。二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对于网络安全的防御较为薄弱,其中网络上一些虚假消息、诈骗、恐怖、暴力等网络语在年轻人中传播,学生一边成为传播的工具,一边遭受这些信息的荼毒。00后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面对网络纷繁的言论引导,正确、坚定引领他们树立好价值观意义重大,而在实践过程中其实对身边的“活教材”运用地不够丰富。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通过红色话剧《庄严的审判》形成了很好的融合实践案例,但并未进一步丰富内容,在校本资源中继续挖掘类似史料进一步学习,横向的推广中还有待继续改善。
2、红色文化推广挖掘纵深不够
以陕西省各高校为例,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已经展开了较多积极实践探索,均有所挖掘,展现学校特长。一方面,各高校均进行了一定探索,但宣传集中在校内,在高校之间没有很明确的二者融合的文化节或艺术节进行集中交流。另外,形式也集中在歌舞朗诵方面,创新类型较为单一。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校的校史校情可以挖掘讲述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很丰富,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对整体校史的宣传教育,比如新生入学教育中的校史馆参观等。具体地以某个节点、某个独特故事、某个人物为代表的实践作品较少。但实际上切入点小、贴近学生的新颖方式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共鸣,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的距离。
3、融合实践模式亟待创新
在教学设计和方案中,关于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践大多以某个活动开展为契机进行,没有从顶层设计上使其更加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需要对第二课堂及指导教师优势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结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模式通常是上级单位发布某项通知征集,可能存在同类型活动重复进行、重点不突出等情况。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同样需要找到切口,针对普及性地采取红色讲座、宣讲等方式进行,同时个性化地开展契合学生特长和喜闻乐见形式的精细特色实践模式。这样避免教育流于形式,真正地入脑入心,最大化地发挥融合实践教育的效果。
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践的应对路径
1、文化育人,重视理念转变
要实现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顶层设计重视文化育人,强调“润物细无声”。文化育人是对教育根本目的的溯源,在实际教学中其实更加重视实用主义。在学校设计红色文化融入中就需要确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态度进一步完善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达到不仅是形式上更是思想上的融合实践。在后续的实践落实上才能有所体现。
2、明晰框架,从新发展角度实现内容设计
融合即成趋势,多所学校均进行了设计规划的整合,本文通过归纳及调研以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对内容方面展开“一个中心三层次多载体”的设计探索。
新闻传播学院首先明确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下去培育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一个中心目标。[2]简而言之就是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利用实习基地和多样的培养模式推进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保证新闻人的底色不变。基于以上情况,以加强红色文化融合为背景,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主学习者。为媒体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融合实践结合现有条件:“硬件”方面学院已有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以及校外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实践(实习)基地硬件条件的建设等做出了基础的保证,“软件”方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成功探索如陕西省大学生艺术文化节舞蹈二等奖《十月记》,薪火相传二十余载的主持人大赛,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五个一”文艺优秀作品《庄严的审判》、陕西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的“老延大”寻根红色之旅的直播活动等都奠定了三层次能力设计的保障。
三层次从人才需求层次分析,在第二课堂的实践训练中注意结合红色文化对学生的三个层次的能力目标进行培养训练。在基础能力和素质这一层次中,除了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外,其中包括的职业认知使学生难以把握。不少学生不知道怎样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发展联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