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3版
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重庆方言承载着重庆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

体系。因而方言进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习方式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保护与传承方言文化的有效途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互补关系能够丰富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理解,推进我国多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在多元文化繁荣以及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成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今天,将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其一,有利于文化自信及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理念。[3]这两条理念要求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会恰当使用语言。方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窥见地方文化习俗的窗口,也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让方言走进课堂,能促进学生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感知原始、纯正的地域文化形态,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其二,有利于感受语言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方言传承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们独特的家乡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方言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作为一种交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地区或社会群体交际的需要。让方言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也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原则
  方言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而语文教学要求课堂具有规范性和教育性,为更好地让方言发挥其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作用,教师将方言文化资源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需求性原则
  “需求”二字意味需要和要求,指初中语文课堂中融入方言教学的时机取决于语文课堂是否需要或要求。当语文教学出现地方文化内容,将方言引入课堂能优化教师对文化教学内容的解读,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要求来进行方言文化的拓展,既能凸显方言文化的独到之处,也能体现教科书中多样地域文化魅力,促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2、适度性原则
  普通话是国家规定的教学语言,为维护普通话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中,不可过分强调方言的使用,而应适当、适度地利用方言进行补充。同时我们应高度注意,在部分方言使用率较高的地区,仍有使用方言进行教学或是将方言与普通话结合形成不规范的教学语言的现象,这种现象绝不是对方言文化知识的扩展与学习,而是教师的教学失误。因此,必须强调以普通话为主体教学语言、方言为补充教学语言的理念,采取适度性原则才能让方言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真正的价值。
  3、相宜性原则
  “相宜”即符合、合理的意思,指方言走进课堂要符合学段、学情以及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首先,就方言的选择上来看,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方言进入课堂。其次,课堂纷繁复杂,基于课标对语言与教学关系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学段,将方言融入课堂也应采取相宜性原则。最后,教学目标分门别类,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应当秉持“相宜性”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方言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
  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方言是语文教学的良好媒介,让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堂不仅不会削弱学生运用普通话、规范汉字的能力,反而能够加强学生对普通话、规范汉字的掌握,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拓展语言沟通能力。基于重庆方言的独特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1、建立多类别多类型方言文化资源库
  重庆方言文化资源丰富多样,要想将方言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初中语文课堂中,必须对方言资源文化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