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4版
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整理与取舍,建立起多类别多类型的方言文化资源库,形成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便于语文教学随时调用。
  其一,建立重庆方言博物馆。方言博物馆的建设能够系统科学地呈现重庆方言文化的基本体系,为方言文化资源提供大众展示与教育科研平台,以重庆方言博物馆为依托建立起的方言文化资源库,不仅能够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提供实地考察的场所,同时也鼓励同学自主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了解重庆地区方言文化,加深学生对方言文化保护的理解和重视。
  其二,建设重庆方言文化资源官方网站。除了实体博物馆的建设之外,为确保学生能更系统、专业地学习和了解重庆方言文化,还可建设重庆方言文化资源网站,克服时间、地点等限制打造重庆方言文化资源官方网站,从线上收集各地专家与教师对于方言文化资源融入课堂的建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同打造地域性线上共享资源平台,拓展教师教学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2、语文教学各环节融入方言文化资源
  语文是最能够包容和接纳课堂语言多样化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方言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普通话的理解,而且还能丰富语文课堂的语言文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其一,方言文化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阅读是基于文本的,而文本来源于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方言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课文中的方言都有特殊的含义,如果不了解方言背后的地方文化,必然会错过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图,失去阅读文本时的审美意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方言文化资源进行补充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为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在这首诗中两次提到的“巴山夜雨”,就可以作为引入方言文化资源的切入点:一是何为“巴山”,二是为何“巴山夜雨”。以这两个问题导入,进而介绍“巴山夜雨”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从地域、季节、时间以及巴蜀地域风情四个方面对诗歌进行解读,通过情景交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诗人的情感。
  其二,方言文化资源在口语交际中的运用。口语交际一般指交互双方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或者进行信息传递的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要求学生:“学会文明得体地交流,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5]这强调了初中学段学生除了使用普通话这一基本交流语言,能够根据场景、对象的不同进行对应的表达与交流才是口语交际的最佳模式。因此,在口语交际中能够合理学习方言,能够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也符合当下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
  其三,方言文化资源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初中学段学生应“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作要有真情实感”。[6]要求学生运用正确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同时要感情真挚,不可出现千篇一律的套路作文,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方言文化资源适当引入写作教学中。方言表达相较普通话而言更显真挚和真实,方言表达引入写作也能够激活写作语言、突破学生的单一空洞表达,通过方言还原到生活本身,让学生在写作中自主畅快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在写作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方言文化资源,鼓励学生使用“母语”表达,能增添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和灵动性,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开发和建设重庆校本方言文化课程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方言进入文化课堂的一种重要途径。
  其一,校本方言文化课程的目标设定。课程目标的设定是课程开发的基础,以重庆来说,我们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应该成为校本方言文化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目标。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有效地达成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重庆方言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的视野扩展到身边的文化资源中,为语文学习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开发与建设重庆校本方言文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重庆方言文化的内容、价值与意义,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用创新的眼光来认识与理解重庆方言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情怀,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其二,校本方言文化课程的内容设置。重庆校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