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创:一场乡村振兴的汶川实验
年,三声音乐广场曾举办过有许巍、郑钧等国内摇滚音乐实力唱将出演的汶川熊猫O2生态音乐季。从村子各式音乐建筑、布局以及墙上的绘画可窥见当时这场音乐季的盛况。
据程琳介绍,大禹农庄附近要规划一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社区,其中的一个设想,就是通过入口社区将三声音乐广场与大禹农庄串连起来。“汶川的文化符号一个是大禹,一个是大熊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正好能将熊猫IP的艺术乡创植入其中。”他建议将三声音乐广场改名熊猫广场,再加上正在建设的熊猫科普馆,文化主题就能很好地凸显出来。
艺术乡创实验重在实效
前不久,萝卜寨村有了驴友之家。这个驴友之家是由村委会废弃的一个场所改造而成的,保存了民族建筑的原生态基础,采用高端民宿风方式,加入茶室、咖啡以及艺术图片,还有村民们自家特产展示区,让来这里的游客有了一个不错的休憩之地。
雁门乡萝卜寨村是非常有名的羌寨,整个寨子的建筑是用山顶的黄泥和木材搭建而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最早的建筑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被誉为“中国第一羌寨” “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对全国游客特别是成都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震后援建的萝卜寨村距离老村子只有一公里。村子有一处可以俯瞰岷江大峡谷全貌的观景台,一到樱桃成熟的季节,通往萝卜寨村的盘山公路上到处都是游客。
萝卜寨新改造的驴友之家采用了以文艺介入乡村建设的方式,通过艺术点亮乡村之美,用艺术提高产业层次,协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据汶川县文体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22年年底,全县打造艺术乡村工作累计投入资金8706万元,实施项目29个。萝卜寨村新改造的驴友之家就是由县政府投资50万元,按照乡村美学场景和服务场景进行的精致化改造。
目前,汶川县创建艺术乡创示范村,威州镇申报建设6个、三江镇申报2个、绵虒镇申报3个、映秀镇申报1个、漩口镇申报2个、灞州镇2个、水磨镇2个。
与萝卜寨村的艺术乡建一样,2023年春节,灞州镇具有餐饮、住宿、娱乐功能的“寻羌·马登驿站”也开始试运营。马登驿站也是在原马登村委会基础上进行的升级改造,是阿尔沟旅游的新场景和新业态。
马登村附近的阿尔沟羌人谷滑雪场,是集滑雪、戏雪、度假养生为一体的冬日游玩目的地。加上这里保存完整的原生态羌文化,吸引着成渝都市圈“微度假”“微旅游”的人群。
“寻羌·马登驿站”项目由政府投资170余万元,旨在用文化塑造乡村旅游,满足大城市游客对高品质旅游的需求。同时,通过示范带动,让村民自发自愿地投入到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中来。
汶川县的艺术乡创,从政府层面来说,除了采用引导乡村艺术乡建,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引进艺术乡村特殊人才和对外输出民族特色工艺品等形式外,还推出了有着浓郁地方文化符号的艺术创作,包括县委书记李建军在博鳌论坛向海内外介绍的《希望的羌山》《乡村的诗》,还有歌舞剧《禹的故乡》、情景舞蹈《樱桃,又红了》、主题舞蹈《最最最熊猫》、歌曲《羌年歌》、歌舞小品《红军桥七日歌舞小品》等文艺作品。
按照汶川县政府的规划,2024年底,全县要打造3个艺术乡创典型案例,建成4个艺术特色示范镇、21个艺术特色示范村;搭建一批艺术乡创交流展示平台,形成一批特色凸显的艺术乡创品牌成果,推动艺术乡创由“盆景”逐步成为“风景”,成为美丽乡村汶川实体店、乡村振兴汶川样板区。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其实是一场集结了人文、学术、艺术、建筑、设计、公益、企业等诸多力量的公共艺术行动。这样的乡村实验,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由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如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等人进行过尝试,他们留下的做法和经验,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汶川的艺术乡创其实也是一场乡村实验。羌民族在这里已经形成较为稳定和完整的社会系统,村庄作为活态文明的最小文化单元,不仅承载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内涵,也是文明活态性的唯一存在。汶川县政府设计的乡村特色文化重振、乡村艺术场景营造、艺术产业可持续创收、群众艺术素养提升、多元主体艺术联建、乡村建设项目艺术提升,群众艺术培养提升以及乡创艺术人才培育等计划,可以通过外来力量的介入,发挥引导、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其核心和目的还是指向了乡村的组成元素——村民。因此,艺术乡创最终能不能取得实效,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态度能不能介入乡村,还是取决于村民对艺术输入的接纳、变革与受益的程度。
艺术的输入是一个需要长期慢慢积累、过滤与沉淀的过程,汶川的艺术乡创实验或许能为乡村振兴闯出一条新路径,形成实现乡村振兴的汶川经验。
(本文图片由汶川县水磨镇老人村村委会、大禹农庄以及汶川文体旅游局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据程琳介绍,大禹农庄附近要规划一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社区,其中的一个设想,就是通过入口社区将三声音乐广场与大禹农庄串连起来。“汶川的文化符号一个是大禹,一个是大熊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正好能将熊猫IP的艺术乡创植入其中。”他建议将三声音乐广场改名熊猫广场,再加上正在建设的熊猫科普馆,文化主题就能很好地凸显出来。
艺术乡创实验重在实效
前不久,萝卜寨村有了驴友之家。这个驴友之家是由村委会废弃的一个场所改造而成的,保存了民族建筑的原生态基础,采用高端民宿风方式,加入茶室、咖啡以及艺术图片,还有村民们自家特产展示区,让来这里的游客有了一个不错的休憩之地。
雁门乡萝卜寨村是非常有名的羌寨,整个寨子的建筑是用山顶的黄泥和木材搭建而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最早的建筑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被誉为“中国第一羌寨” “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对全国游客特别是成都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震后援建的萝卜寨村距离老村子只有一公里。村子有一处可以俯瞰岷江大峡谷全貌的观景台,一到樱桃成熟的季节,通往萝卜寨村的盘山公路上到处都是游客。
萝卜寨新改造的驴友之家采用了以文艺介入乡村建设的方式,通过艺术点亮乡村之美,用艺术提高产业层次,协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据汶川县文体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22年年底,全县打造艺术乡村工作累计投入资金8706万元,实施项目29个。萝卜寨村新改造的驴友之家就是由县政府投资50万元,按照乡村美学场景和服务场景进行的精致化改造。
目前,汶川县创建艺术乡创示范村,威州镇申报建设6个、三江镇申报2个、绵虒镇申报3个、映秀镇申报1个、漩口镇申报2个、灞州镇2个、水磨镇2个。
与萝卜寨村的艺术乡建一样,2023年春节,灞州镇具有餐饮、住宿、娱乐功能的“寻羌·马登驿站”也开始试运营。马登驿站也是在原马登村委会基础上进行的升级改造,是阿尔沟旅游的新场景和新业态。
马登村附近的阿尔沟羌人谷滑雪场,是集滑雪、戏雪、度假养生为一体的冬日游玩目的地。加上这里保存完整的原生态羌文化,吸引着成渝都市圈“微度假”“微旅游”的人群。
“寻羌·马登驿站”项目由政府投资170余万元,旨在用文化塑造乡村旅游,满足大城市游客对高品质旅游的需求。同时,通过示范带动,让村民自发自愿地投入到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中来。
汶川县的艺术乡创,从政府层面来说,除了采用引导乡村艺术乡建,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引进艺术乡村特殊人才和对外输出民族特色工艺品等形式外,还推出了有着浓郁地方文化符号的艺术创作,包括县委书记李建军在博鳌论坛向海内外介绍的《希望的羌山》《乡村的诗》,还有歌舞剧《禹的故乡》、情景舞蹈《樱桃,又红了》、主题舞蹈《最最最熊猫》、歌曲《羌年歌》、歌舞小品《红军桥七日歌舞小品》等文艺作品。
按照汶川县政府的规划,2024年底,全县要打造3个艺术乡创典型案例,建成4个艺术特色示范镇、21个艺术特色示范村;搭建一批艺术乡创交流展示平台,形成一批特色凸显的艺术乡创品牌成果,推动艺术乡创由“盆景”逐步成为“风景”,成为美丽乡村汶川实体店、乡村振兴汶川样板区。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其实是一场集结了人文、学术、艺术、建筑、设计、公益、企业等诸多力量的公共艺术行动。这样的乡村实验,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由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如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等人进行过尝试,他们留下的做法和经验,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汶川的艺术乡创其实也是一场乡村实验。羌民族在这里已经形成较为稳定和完整的社会系统,村庄作为活态文明的最小文化单元,不仅承载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内涵,也是文明活态性的唯一存在。汶川县政府设计的乡村特色文化重振、乡村艺术场景营造、艺术产业可持续创收、群众艺术素养提升、多元主体艺术联建、乡村建设项目艺术提升,群众艺术培养提升以及乡创艺术人才培育等计划,可以通过外来力量的介入,发挥引导、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其核心和目的还是指向了乡村的组成元素——村民。因此,艺术乡创最终能不能取得实效,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态度能不能介入乡村,还是取决于村民对艺术输入的接纳、变革与受益的程度。
艺术的输入是一个需要长期慢慢积累、过滤与沉淀的过程,汶川的艺术乡创实验或许能为乡村振兴闯出一条新路径,形成实现乡村振兴的汶川经验。
(本文图片由汶川县水磨镇老人村村委会、大禹农庄以及汶川文体旅游局提供,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