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4版
艺术乡创:一场乡村振兴的汶川实验
    匠乐坊是汶川大禹农庄新开辟的文创研学项目

最多的反而是休闲山庄,山庄的功能主要是吃住,也能扩展到做培训和办会议。
  程琳觉得,大禹农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在消费者心中就只是一个休闲度假酒店的形象。“且不说它的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这样一个酒店也不是我这个学农出身的人想要的。”
  1980年代初,程琳从四川农学院毕业,不管是在农业部门工作,还是从事种养殖业,农村出身的程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离开农业。
  其实,程琳早就想过推动农庄向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与艺术文创基地转型,这样大禹农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就能够做更多的事情。他坦言,做艺术文创基地是他的一个情结。
  程琳与汶川结缘于大地震之后的2008年9月,当时汶川急需一个种猪场,在建种猪厂的时候,程琳发现选址所在的高店村水质非常好,水源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一个海子里的高山雪水,特别适合养殖三文鱼。喜欢吃三文鱼的程琳笑着说:“有了鱼就得解决食用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农庄。”
  作为高级农艺师,程琳现在还兼有两个身份——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联盟副主席和四川省休闲农业协会会长。“客观地讲,中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是偏低的,精神层面更谈不上。”程琳做的农业项目经常要招聘新员工,他发现了一个普通问题,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来,本地的村民文化程度又偏低。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去解决农民素质提升的问题。”带着这样的判断,程琳在2012年注册成立了阿坝州大禹农民培训学校。“据我所知,民办培训学校直接把‘农民’这两个字写在名字中,这在四川省还是第一家。”
  2014年,大禹农民培训学校正式启动。2017年,四川省遴选了新型农民培训省级示范基地10家,8家是科研单位和高校,1家是央企,唯一的民营企业就是大禹农庄。2022年4月,四川省又遴选了13家高素质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其中12家是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只有大禹农庄。
  做农民培训近十年之后,程琳有了新的思考。“我开始觉得大禹农庄应该朝着艺术文创这个方向转型了。”2021年9月,大禹农庄启动艺术文创基地项目,12月注册了四川乡创学堂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2022年7月,大禹农庄与北京一家农业科学院合作,投资建设匠乐坊。程琳的设想是通过这个小项目起一个示范示点的作用,继续丰富一些项目,通过更多的文创产品拓展艺术乡创的内容和质量。
  根据传说,高店村是中国农耕文化代表人物之一大禹的出生地。2019年,在程琳的推动下,高店村更名为大禹村。这个村名果然如程琳所料,游客来过一次就再也忘不了。
  自从有了大禹农庄,大禹村的村民们就再也没有为农产品的销售发过愁,村民们还可以选择在家门口务工,农庄里60%以上的员工都是本村村民。而且在大禹农庄带动下,大禹村的面貌有很大改观。去年,大禹农庄先行先试,对四户村民闲置的房屋做了提升改造,引导他们做民宿。程琳觉得,如果这些民宿的文化艺术性做到位,两三年后,整个村子就会被迅速带动起来。
  有农业专家认为,乡村振兴就是要让“鸟儿”飞回来,程琳很推崇这个观点。他认为,“鸟儿”就是年轻人,让年轻人回归乡村,乡村振兴才会有美好前景。
  “如果让村民自发式地搞艺术乡创,他们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肯定是有瓶颈的。而单靠大禹农庄来做这个事情,也是有局限性的。”按照程琳的设想,可以建立一个众创平台,吸引新媒体、书画、文学、文创、音乐等方面的人才,让愿意从事乡村艺术创作的人才在这里聚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大禹村的艺术乡创很快就会搞起来。
  从都汶高速棉虒出口下高速到大禹农庄,要经过羌锋村音乐氛围浓郁的三声音乐广场。当地人说,这里前两年就聚集了很多艺术家。绵虒镇羌锋村曾被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誉为中国“西羌第一村”。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