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6版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汶川实践”调查
    以樱花里、无忧谷为代表的乡村新农旅产业,也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方式。

  2、民宿经济引领下的特色资源利用
  汶川县在强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选择了将发展民宿产业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实现对地方特色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创新转化,促使民宿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特殊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目的地。
  第一,树立精品意识。充分挖掘藏羌文化底蕴,已成功培育漩口樱花里、素朴、水磨半山里、绵虒寒水驿等特色民宿,其中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15个、精品旅游村寨20个。
  第二,推进配套设施。加大对民宿发展区域的旅游交通、便民设施、生活设施等建设资金的投入,将农村饮水、路、电、污水处理、农网优先纳入改造,基本实现农村网络全覆盖;各镇政府在供排水、用电、停车场、旅游标识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各镇、村加大环境整治、环境美化亮化力度,为民宿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三,优化政策扶持。出台了《关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推进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的若干措施》《汶川县加快推进民宿业发展实施意见》。2019年起,由县财政统筹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民宿特色村创建、高端精品民宿综合体建设奖补、品牌建设和营销推介等。
  第四,引导提档升级。全县目前共有乡村酒店及农家乐500余家,然而真正称得上高端精品的特色民宿不到40家。通过积极宣传引导,鼓励民宿对软硬件进行提档升级,促进部分农家乐转型升级,完善高中低不同档次的民宿(农家乐)建设,适应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同时延伸“民宿+”产业链,突出民俗活动、农业体验、休闲娱乐、健身养老等不同主题,打造适合不同消费群体、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民宿产业体系。
  3、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加工产业的创意转化
  汶川的来料加工产业起步晚,发展也较艰难。2018年以来,汶川紧紧围绕“建设东西部协作产业扶贫全面振兴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按照“党建全面统筹,东西部差异用力”的思路,依托浙江来料加工业务大市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构建产业扶贫基地、园区、车间、家庭“细胞工程”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让来料加工产业在汶川落地生根。通过将羌绣元素融入加工产品项目如短裤、衬衣等,再依托义乌在来料加工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成熟经验,实现产业孵化;还可根据客户订单需要实行定制化服务,主要用于外销出口,将民族文化与传统技艺传播到世界。采用灵活就业计件制,村民可以利用农闲时间、留守妇女可以在送孩子上学后,到车间进行来料加工,实现了务农、顾家与务工之间均不耽误的目标。通过来料加工产业,有效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树立了和谐关爱、自尊自强、自食其力的文明新风。汶川来料加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突破性转变,已成为了汶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亮点,在促进乡村就业、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意性转化与对外传播交流的重要媒介。
  (四)培育与开放: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
  1、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坚持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振兴计划,围绕区域特色推动本土职业教育发展,创建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专业学科,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委托订单培养。
  2、加强人才引进与开发力度,完善人才引进配套体系
  全面承接硕博进阿坝行动、阿坝英才计划,集聚优秀青年大学生。落实高校毕业生、“9+3”免费职业教育毕业生、优秀乡村干部、复员转业军人就业政策,补足后续人才。积极引进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重点特色产业发展人才、科技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加强科技型人才引进,赋予科技人才更多话语权。
  3、强化本土人才培训教育,不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培养力度,盘活用好本土人才。推进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积极引导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实践锻炼,有效提升本土党员领导干部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建立人才培训培养长效机制,强化重点培训。以镇为主体在每个村(社区)选拔1至3名长期扎根服务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