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1版
淘尽黄沙自是金 十五载再造新汶川
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效发展,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与此同时,汶川县的生产总值(GDP)也得到了快速提高,2022年时汶川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85.41亿元,占全州GDP总量的18.5%,与2007年28.8亿元相比增长了约196.6%,平均每年增长13.1%。
  经济的快速发展,还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上,伴随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向好,汶川县2021年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13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10768元迅速上涨到39377元,扩大近3.65倍。
  2、文旅发展“步步升”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四川境内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大受打击,包括羌族石屋,羌族碉楼、羌绣、羌笛等在内的多个文化遗产严重受损,图书馆、活动中心、民俗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也遭受严重破坏。同时,全省的旅游系统也受损严重,汶川县域在内多地旅游局办公楼倒塌,旅游企业、旅游服务设施以及旅游通道等都全部损毁。
  为挽救在废墟掩埋下的羌族文化,2009年,汶川县发出《关于共同抢救保护羌文化遗产的倡议》,动员社会各界共救羌文化,建立起羌文化挖掘抢救体系,羌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羌文化研究传播体系、羌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羌文化产业保护体系。在全国人民的援助下,汶川县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成功修复威州镇布瓦黄泥群碉、雁门乡萝卜寨历史文化名村村落、克枯古栈道等大量文物古迹。并在2009年成功将羌年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续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到2021年,汶川县已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围绕本地藏羌文化、民俗文化创作的一系列特色文化剧目,《龚郎子讨亲》《羊皮鼓舞》《祈福诵》《禹的故乡》等也广受好评。
  在保护羌文化等民俗文化的同时,汶川县也大力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恢复重建。2011年,全县基本完成各级文化站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到2022年,汶川县内已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3个,综合文化站9个,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覆盖率达到了98.3%,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2.3%,其中由广州市援建的汶川县博物馆以及文化中心也早已成为了汶川的地标性建筑。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旅游产业被列为重点产业。汶川以创建AAAA景区为契机,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并且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营销方案。到2009年,仅用一年时间,汶川县旅游产业基本恢复震前水平,接待游客85.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3亿元,同比增长3倍。之后,在三年内成功创建汶川三江生态旅游景区、汶川水磨古镇景区、汶川映秀“5·12”纪念景区、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等七大景区。目前汶川县有乡村旅游示范乡镇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精品旅游村寨20个、乡村酒店(农家乐)500余家。2021年汶川县旅游人次达763万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65亿元,文旅发展真正实现了“步步升”。
  3、生态建设打开新篇章
  “5·12”特大地震使汶川全县的生态植被和生物多样性遭到极大破坏。震后,汶川县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以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恢复专项规划》要求,坚持尊重自然和科学布局的灾后重建基本原则,把灾后重建与绿色发展、生态恢复建设、西部绿色屏障等结合起来,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全面恢复灾区林草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大环境治理,使汶川县的生态得到恢复和进一步改善。[1]
  在植被恢复方面,汶川县积极动员群众、干部、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到植树造林、“我为汶川植棵树”等活动,加大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树造林建设,修补破碎山河。同时汶川坚持“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把城当家管”的生态建设理念,不仅实施全面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震毁生态恢复工程,还依托生态恢复,栽种经济林木,不仅能够加大森林覆盖率,还能增加林农收入。
  2021年,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由震前的38%提升到56.85%,林地面积达到277.1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78万亩,封育管护14.37万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汶川县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修复力度,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如今,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区域面积达760余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18.6%,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扩大到165只,野生植物种类1805种,野生动物种类5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类83种。在环境治理方面,汶川立足于长远发展,确立“工业外迁、腾笼换鸟”的整体思路,迁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生态让路,实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立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2]到2021年,汶川县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9.7%,国家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更是高达100%。
  如今走进汶川,不论是在车水马龙的闹市,还是偏远宁静的山村,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一抹绿,透露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