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4版
淘尽黄沙自是金 十五载再造新汶川
展的号召,坚持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以绿色产业聚集、园区循环化和生态化改造为重点,创建绿色工厂。园区中的四川国锂有限公司,在2021年投资500万完成了电锅炉改造,原有的煤锅炉已经停止运行,既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果,又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如今汶川县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促使企业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以“绿色”绘就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安逸走四川,无忧上汶川。”汶川三江镇紧紧围绕康养经济业态布局,提升三江生态旅游品质,打造“康养汶川,无忧慢生活”三江生态旅游区。三江镇建立完善的林地管理档案和管理制度,全面禁止商业采伐,实行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同时加大林区夜间巡逻力度,对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采取高压态势。如今,万亩珙桐、大熊猫栖息地等自然生态景观,使三江成为名副其实的“森林医院”,都市人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4、民生优先,社会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直是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时代卷轴上一条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小切口,大民生。一直以来,汶川县从小事件切入,解决民生大问题。在民生服务、社会救助、生活保障、生态改善、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扎实推进民事实事,有效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生活的“绿色指数”以及社会的“平安指数”。
  路灯点燃民心。夜幕降临,汶川县水磨镇凤凰村一排排整齐、崭新的路灯齐齐点亮,路灯照耀下的乡村小路如璀璨的水晶缎带连起万家灯火。村民饭后三两相邀,或是出门散步、或是聚集闲聊、或者组织跳广场舞,路灯不仅照亮了村民的出行路,还点亮了村庄的文化生活。过去的凤凰村,一到晚上就寂静下来,摸黑出门的困扰给村民的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汶川县将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开展乡村道路“亮化工程”,打通了农村道路照明的“最后一公里”,凤凰村新装的路灯解决了老百姓夜间出行难的问题,温暖了民心,点亮了幸福乡村路。
  户表改造暖人心。汶川县城灵秀晚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供水管道年久失修,长期存在水表计量不准、水压过小、水费分摊不匀等问题。在接到群众反应后,汶川县住建局联系水务公司多次前往小区进行调研,召开协调会,解决小区供水问题。现如今,小区已经成功铺设新管道,安装新水表,同时新水表采用远传NB物联网智能技术,能够及时发现用水异常信息,提高查表工作效率,有效保障居民用水。
  重构新汶川,实现跨越式发展
  过去十五年里,汶川人民站在大地震留下的满目疮痍上打造了一个全新汶川。通过自身的成功实践,印证了汶川灾后重建和振兴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产业结构科学,产业布局合理
  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下,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一环,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8]汶川县借助恢复重建的契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从工业强县转变为旅游名县,第三产业成为推动汶川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22年汶川县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约40.76%,并且多次获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的称号。紧抓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仅限于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各产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也应当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促使内部各部门协调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完善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9]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 汶川县在大力扶持第一产业时,通过分析地域土壤气候差异,因地制宜,形成“南林北果+特色畜牧”的农业产业布局,在有效利用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
  2、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优势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大力培育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推进“县域百亿主导产业培育行动”,打造“千百十亿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汶川县积极参与主导产业培育行动,在威州镇、绵虒镇、霸州镇以甜樱桃、香杏子、脆李子和特色蔬菜为主导产业,建成樱桃现代农业园区。此外,还大力扶持培育汶川竹、汶川茶、汶川药、三江牛等特色产品,持续挖掘汶川优势,打造汶川特色。发展特色产业是促进资源产业化的有效手段,打造特色品牌是提升产品价值的关键。[10]2017年为我国农业品牌推进年,提出要推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支持地方打造区域特色品牌。[11]紧接着,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2018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品牌强农的意见》,此后2019-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品牌兴农的相关内容。紧跟国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