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创业:乡村旅游和灾后重建的双向奔赴
阿坝州十三个县,每个县的旅游资源都很丰富,都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我们对羌族村寨特别重视。我们在规划中提出阿坝州旅游应该打造四个品牌:第一个是九寨沟和黄龙的世界遗产;第二个是卧龙、四姑娘山的大熊猫;第三个就是羌族村寨,把萝卜寨也列进去了;第四个是川西北的大草原。阿坝州旅游局的领导问,阿坝州旅游资源这么丰富,萝卜寨行吗?旅游搞得起来不?我说搞得起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况且萝卜寨位于九环线上,离成都也很近,旅游肯定能搞得起来。于是,萝卜寨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还很受欢迎。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突如其来的8.0级汶川大地震,使这个有着近四千年历史的古老羌寨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特别难受,也为羌族文化的保护感到担忧。在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保护地震遗址,发展地方经济”技术科学论坛,我应邀做了《汶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抢救与传承的若干思考》的大会发言,提出应以对灾区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汶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抢救和传承工作。一是要实施羌族文化抢救工程,抢救羌族文化,就是抢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守住羌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二是要实施羌族文化传承工程,要做好对传承制度、传承环境和传承人的保护。三是要实施羌族文化弘扬工程,发展羌族文化旅游产业,将羌族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可以说,旅游是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的一个主导产业,尤其在阿坝州。阿坝州是民族地区,工业不是很发达,传统农业想致富又很难,但旅游资源是世界级的,藏族羌族文化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在编制《阿坝州国际旅游目的地及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阿坝州应充分发挥其突出的生态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高原生态及藏羌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
国家公园保护与建设的新使命
新西部:这次采访我们去了汶川县耿达镇,“5·12”大地震发生后,耿达成了一座孤岛。2016年,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从卧龙镇搬迁到耿达镇,使这座藏在深山峡谷里的森林小镇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也承担起守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使命。对于国家公园原住民及其社区发展,您有什么对策建议?
朱创业: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八百万年,是我国独有、古老、珍稀国宝级野生动物,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全球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素有“国宝”“活化石”之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很大,涉及四川、甘肃、陕西3省9个市(州)23个县(市、区)122个乡(镇)。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位于汶川县耿达镇,汶川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使命。
如何处理好国家公园保护与社区发展的问题,国家公园社区怎么参与,参与的方式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不仅仅是保护了大熊猫,还保护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耿达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发展旅游,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种探索。
国家公园旅游是社区参与的重要方式。我正在编写一本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怎么转化的书,其中就涉及社区参与的内容。国家公园所保护的区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国家公园能否开展旅游,存在一些争议。我认为,国家公园不应该谈“旅”色变。应该开展国家公园旅游,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国家公园的价值,更好地增强保护意识。你如果不了解它的价值,谁有保护的主动性?国家公园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端形式,是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和促进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生态环境非常好,唐家河管理处也很注重社区的发展,支持社区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因此,建好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了这种认识就能做得很好,没有这种认识就没法做好。
学者简介
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首任院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先后承担了《四川省旅游资源谱系研究》《四川省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报告》《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旅游发展规划》《阿坝州国际旅游目的地及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200多项旅游规划项目,为300多个县、市(州)的旅游规划提供过专家咨询。2019年作为“旅游地学和旅游规划专家的杰出代表”,被四川省旅游学会评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川旅游创新突出贡献人物”。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突如其来的8.0级汶川大地震,使这个有着近四千年历史的古老羌寨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特别难受,也为羌族文化的保护感到担忧。在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保护地震遗址,发展地方经济”技术科学论坛,我应邀做了《汶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抢救与传承的若干思考》的大会发言,提出应以对灾区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汶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抢救和传承工作。一是要实施羌族文化抢救工程,抢救羌族文化,就是抢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守住羌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二是要实施羌族文化传承工程,要做好对传承制度、传承环境和传承人的保护。三是要实施羌族文化弘扬工程,发展羌族文化旅游产业,将羌族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可以说,旅游是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的一个主导产业,尤其在阿坝州。阿坝州是民族地区,工业不是很发达,传统农业想致富又很难,但旅游资源是世界级的,藏族羌族文化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在编制《阿坝州国际旅游目的地及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阿坝州应充分发挥其突出的生态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的高原生态及藏羌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
国家公园保护与建设的新使命
新西部:这次采访我们去了汶川县耿达镇,“5·12”大地震发生后,耿达成了一座孤岛。2016年,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从卧龙镇搬迁到耿达镇,使这座藏在深山峡谷里的森林小镇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也承担起守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使命。对于国家公园原住民及其社区发展,您有什么对策建议?
朱创业: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八百万年,是我国独有、古老、珍稀国宝级野生动物,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全球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素有“国宝”“活化石”之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很大,涉及四川、甘肃、陕西3省9个市(州)23个县(市、区)122个乡(镇)。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位于汶川县耿达镇,汶川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使命。
如何处理好国家公园保护与社区发展的问题,国家公园社区怎么参与,参与的方式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不仅仅是保护了大熊猫,还保护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耿达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发展旅游,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种探索。
国家公园旅游是社区参与的重要方式。我正在编写一本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怎么转化的书,其中就涉及社区参与的内容。国家公园所保护的区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国家公园能否开展旅游,存在一些争议。我认为,国家公园不应该谈“旅”色变。应该开展国家公园旅游,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国家公园的价值,更好地增强保护意识。你如果不了解它的价值,谁有保护的主动性?国家公园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端形式,是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和促进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生态环境非常好,唐家河管理处也很注重社区的发展,支持社区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因此,建好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了这种认识就能做得很好,没有这种认识就没法做好。
学者简介
朱创业,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首任院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先后承担了《四川省旅游资源谱系研究》《四川省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报告》《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旅游发展规划》《阿坝州国际旅游目的地及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200多项旅游规划项目,为300多个县、市(州)的旅游规划提供过专家咨询。2019年作为“旅游地学和旅游规划专家的杰出代表”,被四川省旅游学会评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川旅游创新突出贡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