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之谓易”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主义“历史地思”的独特运思方式近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历史意识;马克思主义“彻底的自然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本质合一等等。艾思奇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曾是中国历史上一切伟大思想家所共有的理想。④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理解和对话中彼此实现,这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正是由于有效地融合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不断实现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的理论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创新性的历史品格,两者结合具有逻辑的紧密关联性。如实事求是、小康社会、国之大者、不忘初心、胸怀天下等一系列理论和话语,这些原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导下唤醒和激活了其新的语义内涵,大大丰富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曾专门到山东曲阜孔庙、湖南岳麓书院、福建朱熹园、河南医圣祠等带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之地进行考察,而且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民族基因”“民族灵魂”“民族根本”“民族文化血脉”“民族精神命脉”以及“站稳脚跟的根基”等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阐释。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同人民自觉的共同价值观融通,才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意和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种中华文明的复兴,既包括物质文化的伟大复兴,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伟大复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⑤对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实现自身的兴旺发达,从根本上取决于客观的物质条件,同时也离不开精神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⑥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命脉,精神文化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这个民族在历史前进中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时间表中,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也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获取广泛的文化认同,汲取更加充足的智力支持。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共生性和同构性。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一种独立形态提出来,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叙事新格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文化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坚定“马克思主义行”的信仰信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⑦这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定自信和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马克思的学说不断得到证实,在于马克思主义可以促进党的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科学发展,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规避理论上思想上可能出现的混乱,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服务广大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指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才能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蓝图。
其次是坚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其在治国理政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指导地位,而且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由此可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就必须将其内化为中国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进而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理论形式,才能武装头脑、指导实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正是由于有效地融合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从而不断实现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的理论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创新性的历史品格,两者结合具有逻辑的紧密关联性。如实事求是、小康社会、国之大者、不忘初心、胸怀天下等一系列理论和话语,这些原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导下唤醒和激活了其新的语义内涵,大大丰富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曾专门到山东曲阜孔庙、湖南岳麓书院、福建朱熹园、河南医圣祠等带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之地进行考察,而且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民族基因”“民族灵魂”“民族根本”“民族文化血脉”“民族精神命脉”以及“站稳脚跟的根基”等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阐释。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同人民自觉的共同价值观融通,才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意和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种中华文明的复兴,既包括物质文化的伟大复兴,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伟大复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⑤对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实现自身的兴旺发达,从根本上取决于客观的物质条件,同时也离不开精神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⑥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命脉,精神文化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这个民族在历史前进中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时间表中,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也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获取广泛的文化认同,汲取更加充足的智力支持。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共生性和同构性。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一种独立形态提出来,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叙事新格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文化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坚定“马克思主义行”的信仰信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⑦这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定自信和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马克思的学说不断得到证实,在于马克思主义可以促进党的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科学发展,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规避理论上思想上可能出现的混乱,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服务广大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指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才能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蓝图。
其次是坚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其在治国理政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指导地位,而且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由此可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就必须将其内化为中国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进而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理论形式,才能武装头脑、指导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