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5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认为在中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是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些科学认识,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秉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创造,自主创新中国模式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就是理论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当代中国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第一,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庞大人口规模这一特征的创造性结合。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二,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要求的极大满足。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对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科学回应。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应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关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人民期盼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呵护与坚持。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沿着这一路线,中国社会将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并形成一系列富有创建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全面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在自然观、历史观、时代观、实践观、文明观等多方面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成果丰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指导中国不断走向前进的科学指南。
  作者简介
  唐 震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