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6版
沂蒙精神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杨金雪 孙皖江
  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中蕴含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红色文化基因,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沂蒙精神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主要从坚持党群同心的重要法宝,恪守人民情怀;强化军民情深的思想意识,传承红色基因;保持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建设富裕乡村;筑牢生死与共的情感基石,重塑乡村人文四个方面探索解决之道。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凝聚着一个地方的乡土人文之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每一个地方都积淀出了不同的人文面貌,这是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辐射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以村为基础,以乡村为重,故中国文化之根在乡村。大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诞生了孔孟文化、沂蒙精神等时代特色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始于大地的沂蒙精神既汲取了丰沛的儒家文化精华,又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1]因此,新时代下探究沂蒙精神助推文化振兴的内在关联,要将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嵌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实践中,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新实践,展现广袤乡村活力奔涌的新气象,激发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化溯源:沂蒙精神的由来及理论特质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2]始于齐鲁大地的沂蒙精神既汲取了丰沛的儒家文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对华夏民族的发展和延续、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带领沂蒙人民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沂蒙精神仍然能在新境遇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工作中具有其历史的长久性、范围的普遍性和现实的指导性。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丰富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革命老区,无数热血的沂蒙儿女用小推车和血洒疆场的赤胆忠心,奋起杀敌、浴血抗日铸就了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沂蒙精神的发祥地——沂蒙革命老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沂蒙儿女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沂蒙精神汲取数千年的沂蒙文化的滋养,诞生于红色革命年代,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底蕴。其一,东夷文化刻苦耐劳、坚韧不拔、变革图强的精神和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好仁尚礼,民风淳朴赋予了沂蒙人民深沉的底色。其二,儒家仁爱孝道思想描摹了沂蒙精神的文化底蕴。其三,忠于祖国、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不惧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淳朴情怀和原始基因,“听党话、跟党走”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沂蒙红色文化最本质的元素。其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进一步发展了沂蒙精神,在新的时代下汲取力量,与时俱进,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3]党和沂蒙人民在血与火的岁月中共同铸就的伟大精神如今已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