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及其启示
陕甘宁边区政府
抗战时期随着战争形势的紧迫和大量知识分子的涌入,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一系列以抗战动员为目的的乡村建设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以模范村建设最为瞩目,模范村建设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发展,为抗战积蓄了宝贵力量,对当下的乡村振兴工作也大有裨益。
何为乡村建设?笔者翻阅资料主要找到了三种观点:一是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二是狭义的作为建筑活动的乡村建设,三是海外学者的乡村发展理论。但综合看来,民国时期对于乡村建设的定义更加贴切,也更符合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首先,梁漱溟对乡村建设的解释为:“总言之,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所在。”江恒源认为,乡村建设是就一个农村或数个农村,划成一个适当的区域,依照理想的能实现的预定计划,用最完善的、最经济的方法技术以化导训练本区以内的一切农民,使全区农民整个生活逐渐改进,由自给自立以达于自治,俾完成农村的整个建设。晏阳初认为,乡村建设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建设,其内容包括文化、教育、农业、经济、自卫等各方面的工作。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合起来就是整个乡建事业的发展。[1]综合上述几种观点,结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时的乡村建设主要是指以抗战动员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活动。
何为模范村?顾名思义,一定是该村在某个或多个领域有过人之处,值得别的村落去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陕甘宁边区结合当时内外交困的实际情况,对模范村作了如下定义:“村庄的变工扎工组织得好,粮食打得多,普遍有余粮;积极发展纺织,穿布能够完全自给或自给一部;村庄改造了二流子,其中有荒地的还安置了难民;村庄开始普及卫生走向人财两旺;注重教育,发动大家识字;另外,能很好地调解纠纷,拥军优抗,除奸自卫,互相团结等方面的工作搞的好,是大家学习的典范和榜样。”[2]
模范村建设缘起
(一)自然环境因素奠基
陕甘宁边区位于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这里是著名的黄土高原的中北部,地形复杂,土质松散,降雨量极不均匀,加上缺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边区人民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农作物以靡子、谷子、玉米、小麦、高粱、豆类、棉花、洋芋为主。此外,畜牧业也是边区人民的经济来源之一,有马、牛、驴、骡子、骆驼、绵羊、山羊等牲畜。但边区几乎没有出现现代工业,仅依靠农业和畜牧业并不能改善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陕甘宁边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导致当地的夏天十分干旱,春冬两季朔风凛凛,寒风侵肌。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边区经常发生水灾、旱灾、霜冻等灾害。“一遇旱灾,真是赤地千里,寸草不生,颗粒不收。长城内外,更是沙浪滔滔,年年苦旱,多为不毛之地。历史上边民多从事游牧,村落稀
抗战时期随着战争形势的紧迫和大量知识分子的涌入,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一系列以抗战动员为目的的乡村建设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以模范村建设最为瞩目,模范村建设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发展,为抗战积蓄了宝贵力量,对当下的乡村振兴工作也大有裨益。
何为乡村建设?笔者翻阅资料主要找到了三种观点:一是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二是狭义的作为建筑活动的乡村建设,三是海外学者的乡村发展理论。但综合看来,民国时期对于乡村建设的定义更加贴切,也更符合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首先,梁漱溟对乡村建设的解释为:“总言之,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所在。”江恒源认为,乡村建设是就一个农村或数个农村,划成一个适当的区域,依照理想的能实现的预定计划,用最完善的、最经济的方法技术以化导训练本区以内的一切农民,使全区农民整个生活逐渐改进,由自给自立以达于自治,俾完成农村的整个建设。晏阳初认为,乡村建设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建设,其内容包括文化、教育、农业、经济、自卫等各方面的工作。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合起来就是整个乡建事业的发展。[1]综合上述几种观点,结合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时的乡村建设主要是指以抗战动员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活动。
何为模范村?顾名思义,一定是该村在某个或多个领域有过人之处,值得别的村落去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陕甘宁边区结合当时内外交困的实际情况,对模范村作了如下定义:“村庄的变工扎工组织得好,粮食打得多,普遍有余粮;积极发展纺织,穿布能够完全自给或自给一部;村庄改造了二流子,其中有荒地的还安置了难民;村庄开始普及卫生走向人财两旺;注重教育,发动大家识字;另外,能很好地调解纠纷,拥军优抗,除奸自卫,互相团结等方面的工作搞的好,是大家学习的典范和榜样。”[2]
模范村建设缘起
(一)自然环境因素奠基
陕甘宁边区位于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这里是著名的黄土高原的中北部,地形复杂,土质松散,降雨量极不均匀,加上缺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边区人民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农作物以靡子、谷子、玉米、小麦、高粱、豆类、棉花、洋芋为主。此外,畜牧业也是边区人民的经济来源之一,有马、牛、驴、骡子、骆驼、绵羊、山羊等牲畜。但边区几乎没有出现现代工业,仅依靠农业和畜牧业并不能改善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陕甘宁边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导致当地的夏天十分干旱,春冬两季朔风凛凛,寒风侵肌。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边区经常发生水灾、旱灾、霜冻等灾害。“一遇旱灾,真是赤地千里,寸草不生,颗粒不收。长城内外,更是沙浪滔滔,年年苦旱,多为不毛之地。历史上边民多从事游牧,村落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