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内涵及路径探析
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成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1、发展特色农牧业、生态低碳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产业兴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立足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多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发展绿色有机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业。注重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和资源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以农业技术应用升华各地“土特产”的大文章,提高传统农牧业的质量效率。根据品种优化、品效提升、品牌塑造和标准化生产要求,打造优质低碳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高效加工体系,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全产业链条,创响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县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农牧民劳动致富的内生动力。
2、建设宜居和美乡村,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加大民族地区乡村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现代文明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引导发展集体经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下乡、农民工返乡、各类能人回乡、企业家入乡,投资兴业创造美好生活;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育好用好乡土人才,成为新乡村建设带头人。民族地区依托资源多样性特征,发掘农业农村的食品生产、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元价值,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带动域内各民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四)政策协同推进,缩小收入差距
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既靠自力更生内生动力的驱动,也要多方协调综合施策,形成支持的外部合力,内外联动汇集共同富裕的目标。
1、加大民生投入,提升基本均等公共服务水平
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要切实考量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族地区群众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的机会,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把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改善基础设施完备度、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体系,统筹解决民族地区“看病难看病贵”、“一老一小”等方面保障,提高低收入人群在接受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便利性普惠性。顺应民族地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民族地区文化乡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凝聚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树立良好社会文明新风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民族地区人民精神文化共同富裕。[5]
2、优化区域支持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针对民族地区欠发达,生产生活水平相对滞后的具体情况,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政策,实施优先共享的倾斜政策,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制定更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要素流动、投资兴业、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区域间协作和定点帮扶机制,持续开展对口帮扶帮带、社会支援,鼓励先富地区、社会各界、企业和个人对民族地区开展联动帮带,立足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畅通人财物、技术数据信息、管理市场等方面交流合作,对民族地区形成更大的支持。另外,千方百计促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行业、所有制、职业收入差距,初次收入分配强调效率,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让更多低收入人群跨入中等收入行列。二次分配强调公平,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为民族地区发展慈善事业创造环境。
总之,要在缩小区域差距、经济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持续发力施策,才能促进民族地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扎实稳健前行。
注释
[1][2]学而时习工作室:《习近平总书记谈共同富裕》,求是网,2022-08-27,http://www.qstheory.cn/2022-08/27/c_1128953040.htm。
[3]黄祖辉等:《共同富裕的重点、难题与破解》,载《中国人口科学》,2021(06):2-5页。
[4]吴本健、巩蓉蓉:《空间正义: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38-139页。
[5]于法稳、林珊:《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特征、问题及路径》,载《中州学刊》,2022(09):31-39页。
作者简介
朱 红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及区域经济
张姝乐 华南师范大学教信学院新闻系学生
1、发展特色农牧业、生态低碳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产业兴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立足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多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发展绿色有机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业。注重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和资源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以农业技术应用升华各地“土特产”的大文章,提高传统农牧业的质量效率。根据品种优化、品效提升、品牌塑造和标准化生产要求,打造优质低碳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高效加工体系,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全产业链条,创响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县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农牧民劳动致富的内生动力。
2、建设宜居和美乡村,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加大民族地区乡村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现代文明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引导发展集体经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下乡、农民工返乡、各类能人回乡、企业家入乡,投资兴业创造美好生活;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育好用好乡土人才,成为新乡村建设带头人。民族地区依托资源多样性特征,发掘农业农村的食品生产、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元价值,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带动域内各民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四)政策协同推进,缩小收入差距
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既靠自力更生内生动力的驱动,也要多方协调综合施策,形成支持的外部合力,内外联动汇集共同富裕的目标。
1、加大民生投入,提升基本均等公共服务水平
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要切实考量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族地区群众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的机会,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把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改善基础设施完备度、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体系,统筹解决民族地区“看病难看病贵”、“一老一小”等方面保障,提高低收入人群在接受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便利性普惠性。顺应民族地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民族地区文化乡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凝聚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树立良好社会文明新风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民族地区人民精神文化共同富裕。[5]
2、优化区域支持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针对民族地区欠发达,生产生活水平相对滞后的具体情况,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政策,实施优先共享的倾斜政策,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制定更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要素流动、投资兴业、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区域间协作和定点帮扶机制,持续开展对口帮扶帮带、社会支援,鼓励先富地区、社会各界、企业和个人对民族地区开展联动帮带,立足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畅通人财物、技术数据信息、管理市场等方面交流合作,对民族地区形成更大的支持。另外,千方百计促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行业、所有制、职业收入差距,初次收入分配强调效率,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让更多低收入人群跨入中等收入行列。二次分配强调公平,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为民族地区发展慈善事业创造环境。
总之,要在缩小区域差距、经济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持续发力施策,才能促进民族地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扎实稳健前行。
注释
[1][2]学而时习工作室:《习近平总书记谈共同富裕》,求是网,2022-08-27,http://www.qstheory.cn/2022-08/27/c_1128953040.htm。
[3]黄祖辉等:《共同富裕的重点、难题与破解》,载《中国人口科学》,2021(06):2-5页。
[4]吴本健、巩蓉蓉:《空间正义: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38-139页。
[5]于法稳、林珊:《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特征、问题及路径》,载《中州学刊》,2022(09):31-39页。
作者简介
朱 红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及区域经济
张姝乐 华南师范大学教信学院新闻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