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与对策
◎2022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贵州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RWJD065)
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支趋紧、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只有提升干部治理智慧、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打造旅游亮点、提升科技含量及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实现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022年1月1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地位,提出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作成绩和做法的充分肯定;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成绩,则是对未来寄予新期望和更高要求。贵州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宏观把握经济形势和影响因素,精准施策,统筹高质量发展,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发展加速提升、生态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跃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7%,高于全国和西部省份,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约3.5倍;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4%以上,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1850万吨标准煤以内的目标任务;全省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7%和98.1%,森林覆盖率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62.12%,退耕还林面积居全国第一,沙漠化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5%左右。2021年末,贵州共有自然保护区8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50.81千公顷。系列数据显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优良生态环境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有喜有忧。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贵州绿色发展指标排名第17位(其中二级指标资源利用、绿色生活指数均排名26位,环境治理、增长质量指数均排名第19位,环境质量、生态保护指数均排名第7位),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排名第2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2)》绿皮书显示贵州2019年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排名第23位,比2012年下滑6位,绿色发展指数偏低,排名第26位。多份评价报告显示,贵州环境质量良好,森林覆盖率、空气、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排名均非常靠前,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协调程度、生态活力等方面的表现大都较为一般,甚至还比较靠后,使得综合评价结果并不突出。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
1、经济增长放缓
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评价指数较高的省份通常都是经济发达的省区。近十年来,贵州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但由于起点低、家底薄、短板多,总体发展不足,这极大地制约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今年以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不稳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贵州支柱产业旅游业发展艰难,对经济增长形成很大的影响。根据监测数据,2020年全省旅游总
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支趋紧、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只有提升干部治理智慧、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打造旅游亮点、提升科技含量及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实现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022年1月1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地位,提出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作成绩和做法的充分肯定;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成绩,则是对未来寄予新期望和更高要求。贵州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宏观把握经济形势和影响因素,精准施策,统筹高质量发展,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发展加速提升、生态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跃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7%,高于全国和西部省份,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约3.5倍;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4%以上,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1850万吨标准煤以内的目标任务;全省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7%和98.1%,森林覆盖率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62.12%,退耕还林面积居全国第一,沙漠化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5%左右。2021年末,贵州共有自然保护区8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850.81千公顷。系列数据显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优良生态环境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有喜有忧。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贵州绿色发展指标排名第17位(其中二级指标资源利用、绿色生活指数均排名26位,环境治理、增长质量指数均排名第19位,环境质量、生态保护指数均排名第7位),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排名第2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2)》绿皮书显示贵州2019年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排名第23位,比2012年下滑6位,绿色发展指数偏低,排名第26位。多份评价报告显示,贵州环境质量良好,森林覆盖率、空气、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排名均非常靠前,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协调程度、生态活力等方面的表现大都较为一般,甚至还比较靠后,使得综合评价结果并不突出。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
1、经济增长放缓
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评价指数较高的省份通常都是经济发达的省区。近十年来,贵州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但由于起点低、家底薄、短板多,总体发展不足,这极大地制约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今年以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不稳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贵州支柱产业旅游业发展艰难,对经济增长形成很大的影响。根据监测数据,2020年全省旅游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