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与对策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优良生态环境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人数比上年下降45.6%,旅游总收入下降53%。2021年全省接待游客6.44亿人次,仅为疫情前的56.7%,旅游总收入6642.16亿元,为疫情前的53.9%,相比而言差距较大。2022年清明、五一小长假,民航、铁路、公路等部门统计信息反馈均不同程度低于疫情前同期。可见,经济形势一方面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必然对生态文明建设造成影响。
2、财政收支趋紧
当前全国经济增速潜在趋缓,财政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难度增大,中央财政对贵州转移支付增幅趋缓。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叠加进一步落实国家和贵州出台的减税降费纾困政策,财政可能将在短期内更为紧张,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财政刚性支出必须给予有效支持,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运行压力增大。财政紧运行也会给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带来影响,如2019年节能环保支出195.25亿元,占3.3%,而2021年全省一般预算公共支出中节能环保支出减少到162.11亿元,占2.9%。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有关生态文明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已连续三年下降17%以上。未来五年,既是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跃升期,又是贵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多重发展任务,财政紧运行将成为常态。
3、科技创新不足
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水平明显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制约贵州发展最突出的瓶颈之一。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贵州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长期停滞在全国第30位的落后局面。2020年贵州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46.95%,较上年提升了2.4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7位。但其他如万人R&D研究人员数(排名29位)、十万人博士生毕业数(排名31位)、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排名29位)、每名R&D人员研发仪器和设备支出(排名27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排名29位)、十万人累计孵化企业数(排名30位)等指标的位次均大幅下降或排位挂末。贵州科技创新短板中的短板是创新环境,这是导致区域创新能力倒退的重要原因。“十四五”期间,在全国各地“抢人大战”持续高热态势下,贵州要汇能人、聚英才,“打造全国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提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优化创新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4、环保问题多发
贵州一些地方和企业违法开采、建设,破坏生态的问题仍时有发生。例如,2021年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查实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首批通报的9个典型案例涉及九个市州相关部门。2021年12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曾被督察过的安顺市平坝区夏云工业园区生态环境违法违规问题仍然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在2021年开展的“利剑2021-2025”专项行动中,贵州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2052件,罚款金额2.07亿元,分别比上年多53.1%和44.3%;查办《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及移送涉嫌环境犯罪五种类型案件226件,比上年多24.2%。在2022年3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贵州省反馈督察情况中指出,贵州一些流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不合理开发资源,非法开采矿产资源,侵占大量耕地和林地,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上述事例反映出在当前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中,仍有地方和部门存在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定力不够、重视不够、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等问题。
人数比上年下降45.6%,旅游总收入下降53%。2021年全省接待游客6.44亿人次,仅为疫情前的56.7%,旅游总收入6642.16亿元,为疫情前的53.9%,相比而言差距较大。2022年清明、五一小长假,民航、铁路、公路等部门统计信息反馈均不同程度低于疫情前同期。可见,经济形势一方面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必然对生态文明建设造成影响。
2、财政收支趋紧
当前全国经济增速潜在趋缓,财政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难度增大,中央财政对贵州转移支付增幅趋缓。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叠加进一步落实国家和贵州出台的减税降费纾困政策,财政可能将在短期内更为紧张,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财政刚性支出必须给予有效支持,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运行压力增大。财政紧运行也会给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带来影响,如2019年节能环保支出195.25亿元,占3.3%,而2021年全省一般预算公共支出中节能环保支出减少到162.11亿元,占2.9%。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有关生态文明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已连续三年下降17%以上。未来五年,既是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跃升期,又是贵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多重发展任务,财政紧运行将成为常态。
3、科技创新不足
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水平明显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制约贵州发展最突出的瓶颈之一。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贵州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长期停滞在全国第30位的落后局面。2020年贵州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46.95%,较上年提升了2.4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7位。但其他如万人R&D研究人员数(排名29位)、十万人博士生毕业数(排名31位)、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排名29位)、每名R&D人员研发仪器和设备支出(排名27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排名29位)、十万人累计孵化企业数(排名30位)等指标的位次均大幅下降或排位挂末。贵州科技创新短板中的短板是创新环境,这是导致区域创新能力倒退的重要原因。“十四五”期间,在全国各地“抢人大战”持续高热态势下,贵州要汇能人、聚英才,“打造全国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提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优化创新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4、环保问题多发
贵州一些地方和企业违法开采、建设,破坏生态的问题仍时有发生。例如,2021年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查实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首批通报的9个典型案例涉及九个市州相关部门。2021年12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曾被督察过的安顺市平坝区夏云工业园区生态环境违法违规问题仍然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在2021年开展的“利剑2021-2025”专项行动中,贵州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2052件,罚款金额2.07亿元,分别比上年多53.1%和44.3%;查办《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及移送涉嫌环境犯罪五种类型案件226件,比上年多24.2%。在2022年3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贵州省反馈督察情况中指出,贵州一些流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不合理开发资源,非法开采矿产资源,侵占大量耕地和林地,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上述事例反映出在当前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中,仍有地方和部门存在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定力不够、重视不够、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