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0版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与对策
  5、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敌”。贵州是多种灾害频发的省份,灾害类型有干旱、洪涝、冰雹、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低温、霜冻、凝冻、森林火灾、地震等,有“无灾不成年”之说。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为严重。水旱灾害又可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特别是洪涝灾害,容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更严重的灾难后果。据统计,2019-2021年,贵州遭受不同程度洪涝、干旱、地质、风雹、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共造成1006.51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33人,紧急避险和转移安置46.41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52.44万公顷;倒塌房屋3432户11414间,不同程度损坏房屋13.64万户29.72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69.63亿元。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破坏互为因果。贵州自然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发生频次高、强度大,其发生和危害程度的不可控、不确定性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推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1、提升干部治理智慧
  面对当前趋紧的经济形势,必须提升干部治理智慧,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升统筹发展能力。即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上贯彻生态理念,统筹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四化”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等全过程,使有限的经济投入实现多重目标。
  二是树立科学绩效观。即各项工作既要算经济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更要坚决杜绝浪费资金又没收到经济效益,还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的政策决策。
  三是提升疫情时期谋划经济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疫情研判、决策的能力和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以前瞻性思维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恢复经济社会活力。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但在恢复市场活力,科学防疫上仍需下功夫,尤其应切实采取措施促进支柱产业旅游业尽快得到恢复,以带动就业和其他行业发展。
  四是提升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长远观、系统观,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抓住问题的牛鼻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创新举措打造亮点
  一是建议参照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模式,由省生态环境厅研究定期召开生态文明大会,针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制定出台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措施;通过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支持和帮助大会举办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文明大会促进生态经济、绿色技术投资开发,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二是由相应部门参照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原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对贵州年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动态评价,使其成为督促和引导各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器”和“风向标”。
  三是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发布生态文明研究专项招标课题,采取购买服务方式编制《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绿皮书》《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等,总结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展及成效,并以此为基础培育一家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相应的研究中心。
  四是出台《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与原有补贴式、被动式和义务式的生态补偿方式形成互补,通过试点到推广实施,调整生态生产关系,调动人们主动开展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推动贵州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3、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贵州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参与度不高,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尚未形成。
  一是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在国家、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创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在新建、在建流域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增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功能,组织引导社会公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二是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多媒体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正面典型,曝光破坏生态的不良行为,聘请环保协管员、环保义工、开通环保热线等渠道,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监督,拓宽公众参与环保的途径和方式。
  三是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人才库,在干部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讲座,并且在大中小学、企业、社区开展针对不同受众的生态文明讲座和活动,引导群众实现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
  四是以课题招标或委托的方式,组织编写面向不同对象,兼具科学性、理论性与科普性的生态文明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