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民办博物馆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
皮影戏、中医、美食等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还可以举办体验活动,让社区群众参与到文物和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来。除此之外,有条件的民办博物馆也可以开辟出部分展馆,允许社区群众使用,在节假日等时间内为群众组织联欢会、茶话会等活动,并适当收取一定费用,以维持博物馆的运转。在这方面,国内其他城市如昆明等已经进行了一定探索,可以为陕西省民办博物馆与社区的互动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2017年5月,陕西省文物局出台了《关于社区博物馆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建设一批覆盖全省、特色鲜明、示范性强、服务基层的社区博物馆。从92家申报单位中遴选了27家社区博物馆予以政策、专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并于2017年11月举办陕西省社区博物馆建设培训班,对其中12家社区博物馆授牌。2019年5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社区博物馆建设工作的通知》,遴选出第二批社区博物馆,共17家。截至2022年5月,陕西省共有社区博物馆三批56家,这些社区主要有移民搬迁模式博物馆,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博物馆,扶贫攻坚片区的传统村史博物馆,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的社区博物馆,依托文物保护单位建立的社区博物馆和以厂区为单位的社区博物馆等类型,是寻乡愁、寻记忆、寻根脉、寻发展的精神家园,也是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省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取得了业界瞩目的成就,民办博物馆或可参与其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从选址上看,社区博物馆大多坐落于区、县、镇、村,与民办博物馆的选址有很大重合。如渭南市华州区就同时兼有明清皮影博物馆、华州区朝阳社区博物馆、华州区金新社区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安康市平利县也同时拥有长安镇中坝社区博物和秦楚农耕博物馆等社区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之间,可以尝试形成良好的互动,如轮流举办临时展览、经验交流会,共同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宣讲活动、群众活动等等。
除此之外,民办博物馆还可以强化自身与校园的联系,以“走进课堂”或“成为课堂”的途径,结合学生需求,普及藏品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博物馆还可以申请建立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性学习基地和社会综合实践基地等,还可以招募学生志愿者,开展讲解活动、研学活动等,将民办博物馆建设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基地。目前,陕西省一些国有博物馆,通过宣教部门的努力,已经与省内外中小学形成了成熟的“馆校合作”机制,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今年2月就与香港6所小学联合开展“‘与泥有约’陕西历史博物馆奇妙游”线上活动;西安碑林博物馆也在今年3月走进西安市碑林区实验小学开展了以“资源共享,馆校融合”为主题的交流座谈,共同探讨实验小学精心打造的“云上碑林”艺术空间的功能优化等问题。但需要正视的是,有别于国有博物馆与学校之间所能够建立起的长期、稳定、有效的“馆校合作”机制,民办博物馆专业人才的缺乏、资金支持的不足、馆舍条件的制约、藏品数量的单薄、藏品类型的个性化、藏品质量的争议性以及馆校之间因主管部门不同而造成的协调困难等等问题,都在事实上阻碍着省内绝大部分民办博物馆向“馆校合作”模式迈出步伐。因此,陕西省民办博物馆在这一方向的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2、努力向“多感知博物馆”的发展模式靠近
虽然收藏仍然是当今所有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已不仅仅是为未来保存文物的仓库,它们逐渐发展成为学习场所、社交场所甚至休闲场所。人们来到博物馆,也早已不仅仅是被动地吸收策展团队精心烹制的知识盛宴,而是包含了感觉、审美、社交等多方面的综合体验。近年来,陕西省一些国有博物馆在“多感知”领域开展了与时俱进的改造、新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如西安博物院于2022年4月完成了对基本陈列“古都西安——帝国万象”的提升改造工作,改陈之后,展厅增设了大量互动设施,既有诉诸视听的各种展示屏和宣传片,也有极富参与感的各类互动玩具,使游客在参观之时能够获得更加生动、感性、深刻的游览体验。2022年4月2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面向公众开展试运营。作为省内博物馆中的后来者,
皮影戏、中医、美食等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还可以举办体验活动,让社区群众参与到文物和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来。除此之外,有条件的民办博物馆也可以开辟出部分展馆,允许社区群众使用,在节假日等时间内为群众组织联欢会、茶话会等活动,并适当收取一定费用,以维持博物馆的运转。在这方面,国内其他城市如昆明等已经进行了一定探索,可以为陕西省民办博物馆与社区的互动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2017年5月,陕西省文物局出台了《关于社区博物馆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建设一批覆盖全省、特色鲜明、示范性强、服务基层的社区博物馆。从92家申报单位中遴选了27家社区博物馆予以政策、专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并于2017年11月举办陕西省社区博物馆建设培训班,对其中12家社区博物馆授牌。2019年5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社区博物馆建设工作的通知》,遴选出第二批社区博物馆,共17家。截至2022年5月,陕西省共有社区博物馆三批56家,这些社区主要有移民搬迁模式博物馆,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博物馆,扶贫攻坚片区的传统村史博物馆,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的社区博物馆,依托文物保护单位建立的社区博物馆和以厂区为单位的社区博物馆等类型,是寻乡愁、寻记忆、寻根脉、寻发展的精神家园,也是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省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取得了业界瞩目的成就,民办博物馆或可参与其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从选址上看,社区博物馆大多坐落于区、县、镇、村,与民办博物馆的选址有很大重合。如渭南市华州区就同时兼有明清皮影博物馆、华州区朝阳社区博物馆、华州区金新社区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安康市平利县也同时拥有长安镇中坝社区博物和秦楚农耕博物馆等社区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之间,可以尝试形成良好的互动,如轮流举办临时展览、经验交流会,共同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宣讲活动、群众活动等等。
除此之外,民办博物馆还可以强化自身与校园的联系,以“走进课堂”或“成为课堂”的途径,结合学生需求,普及藏品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博物馆还可以申请建立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性学习基地和社会综合实践基地等,还可以招募学生志愿者,开展讲解活动、研学活动等,将民办博物馆建设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基地。目前,陕西省一些国有博物馆,通过宣教部门的努力,已经与省内外中小学形成了成熟的“馆校合作”机制,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今年2月就与香港6所小学联合开展“‘与泥有约’陕西历史博物馆奇妙游”线上活动;西安碑林博物馆也在今年3月走进西安市碑林区实验小学开展了以“资源共享,馆校融合”为主题的交流座谈,共同探讨实验小学精心打造的“云上碑林”艺术空间的功能优化等问题。但需要正视的是,有别于国有博物馆与学校之间所能够建立起的长期、稳定、有效的“馆校合作”机制,民办博物馆专业人才的缺乏、资金支持的不足、馆舍条件的制约、藏品数量的单薄、藏品类型的个性化、藏品质量的争议性以及馆校之间因主管部门不同而造成的协调困难等等问题,都在事实上阻碍着省内绝大部分民办博物馆向“馆校合作”模式迈出步伐。因此,陕西省民办博物馆在这一方向的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2、努力向“多感知博物馆”的发展模式靠近
虽然收藏仍然是当今所有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已不仅仅是为未来保存文物的仓库,它们逐渐发展成为学习场所、社交场所甚至休闲场所。人们来到博物馆,也早已不仅仅是被动地吸收策展团队精心烹制的知识盛宴,而是包含了感觉、审美、社交等多方面的综合体验。近年来,陕西省一些国有博物馆在“多感知”领域开展了与时俱进的改造、新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如西安博物院于2022年4月完成了对基本陈列“古都西安——帝国万象”的提升改造工作,改陈之后,展厅增设了大量互动设施,既有诉诸视听的各种展示屏和宣传片,也有极富参与感的各类互动玩具,使游客在参观之时能够获得更加生动、感性、深刻的游览体验。2022年4月2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面向公众开展试运营。作为省内博物馆中的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