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探索
响,以及年轻化的广大青少年受众群体,乾陵博物馆结合自身文博资源,策划了一系列的社会教育活动,通过乾陵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微信公众号平台传播。
1、开展传统节日系列手工课程
依托乾陵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策划的手工教育课程,主要以视频、图文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让学生在家就能认识文物并动手制作手工作品。例如:“博物馆里贺新春 虎头虎脑过大年”春节系列线上教育课程,是带领同学们寻找藏在博物馆里的“虎”迹,对照它们的形象一起制作扭扭棒老虎发箍,可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用品。“欢度元旦文化共享——元旦线上教育活动”是带领同学们了解元旦节的来历、习俗,用红色黄色彩纸、胶棒、剪刀、双面胶等工具制作手工爆竹,体验不同的节日氛围。
2、线下教育课程转为线上
《丝路胡风》教育课程作为乾陵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原创品牌课程之一,疫情期间,策划并推出“丝路胡风之胡人”和“丝路胡风之丝绸之路”线上教育课程,是将“丝路胡风”教育课程转为线上,选取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胡人俑为代言人,并取名为“胡腾儿”,以第一人称通过介绍胡人长相、服饰、丝绸之路路线图,并设计了丝路连线、知识问答等互动参与环节,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胡人及丝绸之路。
3、策划众多线上教育系列课程
《唐墓壁画中的动物世界》《唐诗里的故事》《鉴文听物》是在疫情闭馆期间,暑假假期研发的原创线上教育课程,分别在文物陕西、咸阳日报、咸阳文旅等新闻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墓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绘画水平高,《唐墓壁画中的动物世界》线上教育课程是以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墓壁画为主,主要选取与动物有关的壁画,如《狩猎出行图》《打马球图》等,通过介绍壁画中不同动物,让广大公众对唐代动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唐诗里的故事》主要是选取与乾陵墓主人息息相关的唐诗,以图文、音频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育员介绍每首唐诗创作的背景,从而让更多的观众爱上唐诗,爱上历史!
发展方向不断满足青少年文化需求
(一)馆校合作,让基层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2020年,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四大方面意见。但是,由于环境、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落实效果并不显著。基层博物馆应与当地教育部门及时沟通,将博物馆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针对不同年龄,结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历史、美术等课程,鼓励小学在自选课内开设博物馆教育系列课程,每周内选取一节课的时间,常态化开展博物馆教育课程。
(二)壮大队伍,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基层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匮乏。现如今,微信、微博等网媒的运用,教育课程的研发实施、教学教具的设计、教育读本的撰写等,对于教育员、电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历史学、教育学、动画专业、电脑平面设计等多种学科融会贯通的人才。目前,大部分基层博物馆内还是一人身兼数职,既是讲解员、也是教育员,电教员。“走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少,不利于业务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基地建设,打造教育活动场所
目前,社教活动主要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首都博物馆专门建有青少年活动区域、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设有汉文化学习中心,都是集博物馆教育、研学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公众服务场所,装修风格和布局也基本符合活动要求和少年儿童的爱好。基层博物馆基础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没有固定的社会教育活动室,应结合馆内实际情况,打造符合本馆活动要求的教育活动室,给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创造良好的教育活动环境。
结 语
综上所述,乾陵博物馆作为以唐代优秀历史文化为主的传播者,肩负着历史重任。由于人力资源、经费投入、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限制,该馆策划与实施的社教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展望未来,乾陵博物馆将积极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进一步研发具有唐文化特色的教育项目,拓展工作思路,以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全力讲好乾陵故事,传承优秀文化。
注释
[1]郑奕:《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载《中国博物馆》,2013(3):64-72页。
作者简介
殷 雯 乾陵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
1、开展传统节日系列手工课程
依托乾陵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策划的手工教育课程,主要以视频、图文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让学生在家就能认识文物并动手制作手工作品。例如:“博物馆里贺新春 虎头虎脑过大年”春节系列线上教育课程,是带领同学们寻找藏在博物馆里的“虎”迹,对照它们的形象一起制作扭扭棒老虎发箍,可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用品。“欢度元旦文化共享——元旦线上教育活动”是带领同学们了解元旦节的来历、习俗,用红色黄色彩纸、胶棒、剪刀、双面胶等工具制作手工爆竹,体验不同的节日氛围。
2、线下教育课程转为线上
《丝路胡风》教育课程作为乾陵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原创品牌课程之一,疫情期间,策划并推出“丝路胡风之胡人”和“丝路胡风之丝绸之路”线上教育课程,是将“丝路胡风”教育课程转为线上,选取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胡人俑为代言人,并取名为“胡腾儿”,以第一人称通过介绍胡人长相、服饰、丝绸之路路线图,并设计了丝路连线、知识问答等互动参与环节,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胡人及丝绸之路。
3、策划众多线上教育系列课程
《唐墓壁画中的动物世界》《唐诗里的故事》《鉴文听物》是在疫情闭馆期间,暑假假期研发的原创线上教育课程,分别在文物陕西、咸阳日报、咸阳文旅等新闻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墓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绘画水平高,《唐墓壁画中的动物世界》线上教育课程是以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墓壁画为主,主要选取与动物有关的壁画,如《狩猎出行图》《打马球图》等,通过介绍壁画中不同动物,让广大公众对唐代动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唐诗里的故事》主要是选取与乾陵墓主人息息相关的唐诗,以图文、音频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育员介绍每首唐诗创作的背景,从而让更多的观众爱上唐诗,爱上历史!
发展方向不断满足青少年文化需求
(一)馆校合作,让基层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2020年,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四大方面意见。但是,由于环境、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落实效果并不显著。基层博物馆应与当地教育部门及时沟通,将博物馆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针对不同年龄,结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历史、美术等课程,鼓励小学在自选课内开设博物馆教育系列课程,每周内选取一节课的时间,常态化开展博物馆教育课程。
(二)壮大队伍,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基层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匮乏。现如今,微信、微博等网媒的运用,教育课程的研发实施、教学教具的设计、教育读本的撰写等,对于教育员、电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历史学、教育学、动画专业、电脑平面设计等多种学科融会贯通的人才。目前,大部分基层博物馆内还是一人身兼数职,既是讲解员、也是教育员,电教员。“走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较少,不利于业务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基地建设,打造教育活动场所
目前,社教活动主要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首都博物馆专门建有青少年活动区域、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设有汉文化学习中心,都是集博物馆教育、研学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公众服务场所,装修风格和布局也基本符合活动要求和少年儿童的爱好。基层博物馆基础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没有固定的社会教育活动室,应结合馆内实际情况,打造符合本馆活动要求的教育活动室,给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创造良好的教育活动环境。
结 语
综上所述,乾陵博物馆作为以唐代优秀历史文化为主的传播者,肩负着历史重任。由于人力资源、经费投入、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限制,该馆策划与实施的社教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展望未来,乾陵博物馆将积极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进一步研发具有唐文化特色的教育项目,拓展工作思路,以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全力讲好乾陵故事,传承优秀文化。
注释
[1]郑奕:《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载《中国博物馆》,2013(3):64-72页。
作者简介
殷 雯 乾陵博物馆文博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