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陕西特色文献 挖掘古籍时代价值
推动古籍工作融入陕西发展大局,需要深入挖掘古籍工作的时代价值,重视陕西地区古籍资源的地方特色,赋予古籍新的时代意义。应将古籍整理与陕西省的建设发展相结合,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让古籍从陈旧的书页中“活过来”,逐渐从冷门绝学走入大众的视野,真正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进而转化为强大的软实力,为陕西省的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三秦大地上的赓续、弘扬和发展,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陕西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省内现存古籍资源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目前,全省近100家古籍存藏单位,存藏的古籍大约有6万余种、200余万册,涵盖经、史、子、集各大门类。这些古籍资源,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也是反映陕西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做好省内古籍的整理、保护、利用工作,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应有之义。推动古籍工作融入陕西发展大局,需要深入挖掘古籍工作的时代价值,重视陕西地区古籍资源的地方特色,赋予古籍新的时代意义。
传承弘扬古籍中的爱国和革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大荔出土的《张春墓志铭》,墓主是明末大荔籍将领张春,在永平与清军作战不敌被俘,在狱中困囚十年,绝食而死,死前作《不二歌》,表达了他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陕西作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根据地,存留有大量包括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革命英雄事迹的文献、碑刻。例如陕西富平所存藏的《国民政府委员刘先生允丞墓志铭》《刘允丞先生之碑》《故陆军中将富平田将军墓碑》《丙辰陕西护国军富平战役纪念碑》等,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关中地区革命党人的斗争情况。陕西澄城存藏的《人民功臣刘业林同志纪念碑》,则反映了中共党员、人民英雄刘业林同志在荔北战役中光荣牺牲的英雄事迹。
这些古籍资料,皆反映了陕西人民在面对强敌时所展现出的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整理、研究、宣传这些古籍文献,具有传承爱国主义、传递革命火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深入挖掘古籍中的地方建设经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陕西省保留有大量明清以来的地方志资料,这些府志、县志记载了明清至民国时期陕西各地行政建设的相关史事,重视陕西方志典籍的整理工程,对于了解各地区行政沿革、为政举措等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部分地市的古籍文献中还记载了古代陕西劳动人民建设水利工程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到陕西人民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智慧,例如位于咸阳市的水利设施“泾惠渠”,前身是战国时的郑国渠,历代屡有改建,至民国时为第六次工程改造,由我国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名泾惠渠。当地存有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十四通碑石,记载了泾惠渠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认真研读这些记载基层建设和治理经验的珍贵古籍文献资料,发掘其当代价值,亦可为当代陕西基层治理提供有利借鉴。
整理“丝路”典籍,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以来,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利用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与沿线相关国家在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三秦大地上的赓续、弘扬和发展,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陕西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省内现存古籍资源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目前,全省近100家古籍存藏单位,存藏的古籍大约有6万余种、200余万册,涵盖经、史、子、集各大门类。这些古籍资源,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也是反映陕西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做好省内古籍的整理、保护、利用工作,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应有之义。推动古籍工作融入陕西发展大局,需要深入挖掘古籍工作的时代价值,重视陕西地区古籍资源的地方特色,赋予古籍新的时代意义。
传承弘扬古籍中的爱国和革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大荔出土的《张春墓志铭》,墓主是明末大荔籍将领张春,在永平与清军作战不敌被俘,在狱中困囚十年,绝食而死,死前作《不二歌》,表达了他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陕西作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根据地,存留有大量包括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革命英雄事迹的文献、碑刻。例如陕西富平所存藏的《国民政府委员刘先生允丞墓志铭》《刘允丞先生之碑》《故陆军中将富平田将军墓碑》《丙辰陕西护国军富平战役纪念碑》等,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关中地区革命党人的斗争情况。陕西澄城存藏的《人民功臣刘业林同志纪念碑》,则反映了中共党员、人民英雄刘业林同志在荔北战役中光荣牺牲的英雄事迹。
这些古籍资料,皆反映了陕西人民在面对强敌时所展现出的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整理、研究、宣传这些古籍文献,具有传承爱国主义、传递革命火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深入挖掘古籍中的地方建设经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陕西省保留有大量明清以来的地方志资料,这些府志、县志记载了明清至民国时期陕西各地行政建设的相关史事,重视陕西方志典籍的整理工程,对于了解各地区行政沿革、为政举措等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部分地市的古籍文献中还记载了古代陕西劳动人民建设水利工程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到陕西人民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智慧,例如位于咸阳市的水利设施“泾惠渠”,前身是战国时的郑国渠,历代屡有改建,至民国时为第六次工程改造,由我国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名泾惠渠。当地存有明代至民国时期的十四通碑石,记载了泾惠渠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认真研读这些记载基层建设和治理经验的珍贵古籍文献资料,发掘其当代价值,亦可为当代陕西基层治理提供有利借鉴。
整理“丝路”典籍,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以来,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利用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与沿线相关国家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