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利于缓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现实社会中,由于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等原因,像前面所述的“鸡娃”“小镇做题家”现象逐渐凸显。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与压力逐年增加,很容易产生来自生理和心理不同方面的压力。包括感情压力、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等,让大部分没有做好准备的大学生无法适应。在此情况下,网络亚文化创造出来的新颖奇特的娱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堆积的压力,使其劳逸结合,减少现当代青少年的孤独感。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建设监管先平台:以优质内容推进高校“三全育人”融合发展
网络文化空间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之一,据统计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有45.8%的人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3-6小时,有26.4%的人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6-8小时,[5]网络亚文化是一个不断产生新事物的领域,一方面,高校主流平台(官微、校园红色网站等等)需要认真筛选优质内容,规范网络环境,提高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坚持优质内容供给,用鲜活素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占领网络新高地。
(二)落实政策有保障:多措并举优化大学生发展网络环境
“三全育人”的重心在“全”,不仅要求全体教职工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始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就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其实,育人教育无处不在,不仅是教育者、校内外环境也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能唤起社会媒体平台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公共治理能力,落实相关育人政策,构建大学生良好的生存发展的网络环境,努力打造由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循环育人机制,便能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营造出健康的“虚拟”环境。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推进高校“三全育人”融合发展
网络亚文化虽小众,反哺主流,但仍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这个时代增添光彩,抹上绚丽重彩的一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秘书长李欲晓认为:“我们更多是要秉持一个更加宽容的态度,因势利导,取经网络亚文化的创新意识,在如何培育可持续状态上花心思。”力求寻找与网络亚文化群体对话的方式,贴近学生实际,把思政话语生活化和生动化。高校要转变思路,从“教”走向“育”,构建育人新模式,引导价值观的塑造,推进高校“三全育人”融合发展。
(四)打造高校主课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青少年思想活跃,主体参与意识强,容易受新生事物影响,也会因阅历不深,习惯性地从理想视角认识和理解世界,在使网络亚文化保持独特活力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可控性,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还是离不开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为此,高校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诱导学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为核心,防范网络亚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五)占领网络新阵地:运用网络平台传播正向价值引领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6]大学生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网上获取,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在现实基础上找到切入点,开辟新思路,占领好网络新阵地,把好关,站好岗,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与特色,不断创新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加强对网络新阵地的引领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04-10-1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载《光明日报》,20204-05-18。
[3]《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南方网,2017-03-11。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艾媒网,https://www.iimedia.cn/c1061/81551.html。
[6]《网络文艺,当如春日清风》,载《人民日报》,2015-10-16。
作者简介
石 洁 广东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社会中,由于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等原因,像前面所述的“鸡娃”“小镇做题家”现象逐渐凸显。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与压力逐年增加,很容易产生来自生理和心理不同方面的压力。包括感情压力、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等,让大部分没有做好准备的大学生无法适应。在此情况下,网络亚文化创造出来的新颖奇特的娱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堆积的压力,使其劳逸结合,减少现当代青少年的孤独感。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建设监管先平台:以优质内容推进高校“三全育人”融合发展
网络文化空间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之一,据统计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有45.8%的人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3-6小时,有26.4%的人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6-8小时,[5]网络亚文化是一个不断产生新事物的领域,一方面,高校主流平台(官微、校园红色网站等等)需要认真筛选优质内容,规范网络环境,提高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坚持优质内容供给,用鲜活素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占领网络新高地。
(二)落实政策有保障:多措并举优化大学生发展网络环境
“三全育人”的重心在“全”,不仅要求全体教职工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始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就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其实,育人教育无处不在,不仅是教育者、校内外环境也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能唤起社会媒体平台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公共治理能力,落实相关育人政策,构建大学生良好的生存发展的网络环境,努力打造由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循环育人机制,便能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营造出健康的“虚拟”环境。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推进高校“三全育人”融合发展
网络亚文化虽小众,反哺主流,但仍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这个时代增添光彩,抹上绚丽重彩的一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秘书长李欲晓认为:“我们更多是要秉持一个更加宽容的态度,因势利导,取经网络亚文化的创新意识,在如何培育可持续状态上花心思。”力求寻找与网络亚文化群体对话的方式,贴近学生实际,把思政话语生活化和生动化。高校要转变思路,从“教”走向“育”,构建育人新模式,引导价值观的塑造,推进高校“三全育人”融合发展。
(四)打造高校主课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青少年思想活跃,主体参与意识强,容易受新生事物影响,也会因阅历不深,习惯性地从理想视角认识和理解世界,在使网络亚文化保持独特活力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可控性,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还是离不开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为此,高校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诱导学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为核心,防范网络亚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五)占领网络新阵地:运用网络平台传播正向价值引领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6]大学生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网上获取,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在现实基础上找到切入点,开辟新思路,占领好网络新阵地,把好关,站好岗,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与特色,不断创新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加强对网络新阵地的引领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04-10-1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载《光明日报》,20204-05-18。
[3]《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南方网,2017-03-11。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艾媒网,https://www.iimedia.cn/c1061/81551.html。
[6]《网络文艺,当如春日清风》,载《人民日报》,2015-10-16。
作者简介
石 洁 广东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