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
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专题课程,持续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的数字能力素养。三要注重示范带动。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大力培育数字乡村建设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及智能化示范园区(基地)、示范企业,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和带动乡村创业创新。
2、注重顶层设计,着力解决好资源统筹问题
要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加快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和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数字乡村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厘清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数字乡村建设权责清单,适时开展数字乡村发展评价和督查考核工作,形成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平台互通的强大工作合力。二是注重整体规划。加快制定省、市、县、乡四级数字乡村发展规划,做好数字乡村建设与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切实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同时,在数字乡村顶层设计上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群众素质等各方面差异,把握当地实际情况与多层次需求,制定接地气、切实际、有力道的数字乡村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农业遥感、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三是加快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制定。引导各方协同推进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融合、开放的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固化有助于“三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数据资源体系,加强各地数字乡村数据资源库建设;加快数据规范和开放共享,有效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规范和整合,统一数据标准,加快开展数据资源资产化、资本化。
3、注重融合发展,着力解决好农业数字化转型问题
要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农业新业态等方面发挥助推器作用。一要注重全链条发展。按照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思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全方位、全视角、全过程的数字化改造,建立上下游协作机制,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原则,谋划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构建农业服务业体系,形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格局。二要积极培育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化体验等创新发展旅游、民宿、游学、创意、文化、康养、运动等新业态,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提高涉农产业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三是注重龙头带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加快培育一批农业农村智能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推动形成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领头雁型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4、注重开放合作,着力解决好机制创新问题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等各参与主体的职能边界,充分挖掘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一要理顺政企社三者关系。政府要加快自身职能转变,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同时有效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积极探索“公投民建、公管民营、先建后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政企社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彼此增能的制度化安排。二要强化资金统筹。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加大对智能化设备购置、重大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三要建好用好发展联盟。广泛整合政、产、学、研、用、金等资源,建立数字乡村发展县域联盟、校企联盟、产业联盟、智库联盟,加快对一些关键适用技术的协同研发、成果转化和对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实现多方共赢。
5、注重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才支撑问题
当前,各个城市正在打响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农村想要吸引人才变得更加困难。对此,一是盘活本土资源。深化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民数字技能培训,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开展网络知识普及。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乡镇联村干部、第一书记等主体作用,不断提升乡村人才队伍数字素养。二是借智高端资源。加快培育数字乡村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健全专业人才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到乡村开展兼职挂职和技术指导,出台优惠政策,特别是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吸引专业人才和团队到乡村开展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创新创业,推动数字产业在乡村蓬勃发展。三是深挖乡贤资源。大力实施引才回归、引业回乡、引智回哺、引资回流工程,通过加大资金激励、落实政策扶持、健全社会保障等方式,引导鼓励在外优秀企业家、农村实用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回乡创业,积极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作者简介
郑鹏飞 中共日照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注重顶层设计,着力解决好资源统筹问题
要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加快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和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数字乡村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厘清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数字乡村建设权责清单,适时开展数字乡村发展评价和督查考核工作,形成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平台互通的强大工作合力。二是注重整体规划。加快制定省、市、县、乡四级数字乡村发展规划,做好数字乡村建设与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切实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同时,在数字乡村顶层设计上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群众素质等各方面差异,把握当地实际情况与多层次需求,制定接地气、切实际、有力道的数字乡村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农业遥感、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三是加快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制定。引导各方协同推进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融合、开放的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固化有助于“三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数据资源体系,加强各地数字乡村数据资源库建设;加快数据规范和开放共享,有效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规范和整合,统一数据标准,加快开展数据资源资产化、资本化。
3、注重融合发展,着力解决好农业数字化转型问题
要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农业新业态等方面发挥助推器作用。一要注重全链条发展。按照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思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全方位、全视角、全过程的数字化改造,建立上下游协作机制,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原则,谋划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构建农业服务业体系,形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格局。二要积极培育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化体验等创新发展旅游、民宿、游学、创意、文化、康养、运动等新业态,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提高涉农产业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三是注重龙头带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加快培育一批农业农村智能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推动形成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领头雁型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4、注重开放合作,着力解决好机制创新问题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等各参与主体的职能边界,充分挖掘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一要理顺政企社三者关系。政府要加快自身职能转变,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同时有效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积极探索“公投民建、公管民营、先建后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政企社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彼此增能的制度化安排。二要强化资金统筹。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加大对智能化设备购置、重大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三要建好用好发展联盟。广泛整合政、产、学、研、用、金等资源,建立数字乡村发展县域联盟、校企联盟、产业联盟、智库联盟,加快对一些关键适用技术的协同研发、成果转化和对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实现多方共赢。
5、注重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才支撑问题
当前,各个城市正在打响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农村想要吸引人才变得更加困难。对此,一是盘活本土资源。深化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民数字技能培训,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开展网络知识普及。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乡镇联村干部、第一书记等主体作用,不断提升乡村人才队伍数字素养。二是借智高端资源。加快培育数字乡村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健全专业人才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到乡村开展兼职挂职和技术指导,出台优惠政策,特别是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吸引专业人才和团队到乡村开展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创新创业,推动数字产业在乡村蓬勃发展。三是深挖乡贤资源。大力实施引才回归、引业回乡、引智回哺、引资回流工程,通过加大资金激励、落实政策扶持、健全社会保障等方式,引导鼓励在外优秀企业家、农村实用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回乡创业,积极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作者简介
郑鹏飞 中共日照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