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6版
农机合作社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的思考
  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机合作社大多处于发展初期,章程制度还不规范,经营管理粗放、松散、随意性强。经营管理及专技人才缺乏,社员文化程度不高,熟练机手偏少,与农机企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的技术合作不深入。调研的100多家农机合作社70%的管理人员为高中以下学历。
  5、贷款融资渠道不畅
  农机合作社用于土地租买、机具库房建设、机械购置等资金需求量大,但底子薄、缺乏抵押担保物,融资能力差,导致贷款融资难。仅有农商行(信用社)给予少量购机贷款,其他银行参与农机贷的热情不高。61%的农机合作社认为资金匮乏已成为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
  加快推进农机合作社生产服务创新的政策建议
  1、实施农机合作社培育行动
  指导农机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收益分配、生产运营等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促进规范健康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项目、资金、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扶持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做大做强。把农机合作社设施用地纳入建设用地规划,推进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多渠道供地,允许以租赁、入股等方式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机具、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牵头兴办或加入农机合作社、联合社。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领办或入股农机合作社,并为一户一田、集中连片、土地流转、生产服务牵线搭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村级服务能力、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共同体,推动集体经济与农机合作社“互促共赢”。
  2、加快提升农机装备能力
  按照“发展急需、产业急需、农民急需”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机具报废更新补贴以及其他农业生产项目对农机合作社予以倾斜支持,加快更新换代和转型升级,实现大中小动力机械和机具配套。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着力解决薄弱环节装备“短板”,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产品加工等环节农机装备和机械化技术集成配套。围绕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目标,着力解决关键环节装备“弱项”,提升青饲料收获、果品机械化采收、冷链保鲜、产地初加工、智慧农业等农机装备和机械化技术水平。
  3、优化提升农机服务能力
  支持农机合作社利用装备优势,由单一耕种收农机作业向耕种防管收农机作业服务和产地烘干、产后加工等“一条龙”服务延伸。围绕小麦、玉米、水稻、油菜、大豆、花生、薯类以及小杂粮等农作物,探索建立统一作业规范、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等,构建区域化、标准化粮食机械化生产体系,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不同农户、不同作物、不同作业环节对服务方式的个性化需求。拓展服务业态,由机械化作业转向维修租赁、农资统购、技术示范、咨询培训、产销对接、仓储冷链、数字农业、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等“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拓展,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动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
  4、大力培育农机专业人才
  鼓励农教融合、校社联合,开展专题研修,建立农机示范工作站、大学生农机驾考基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机械高层次人才。将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当年新增农机驾驶人员100%接受操作技能培训,两年轮训一次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重点培养一批农机手,选拔和培养农机生产及使用一线“土专家”。出台农机人才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农村、投身农业,发展农机合作社。
  5、开展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行动
  构建以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合作社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和生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促进良机、良艺全面配套。支持农机合作社推广适用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大规模种植的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支持参与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建设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示范基地。
  6、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金融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支持农机合作社政策,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政银合作,创造条件设立县级农机具贷款风险保障基金,搭建贷款融资平台,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农机合作社信贷投放和保险服务力度,满足合理信贷资金需求,破解“贷款难”、解决“买不起”机具的问题。
  作者简介
  联合课题组 由陕西省农业机械化中心陕西省农学会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共同组成,课题组成员:张应武、张旭锋、江小容、高媛、桑兴岳、魏雯,执笔人:桑兴岳、江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