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4版
潍坊“东亚文化之都”创建研究
    青州古城

  5、专业人才匮乏导致文化服务能力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专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为非遗和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总量不足、能力不高两个方面。
  潍坊市作为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但非遗专业性人才在现阶段保护区发展需求中相对匮乏。保护区市级非遗传承人虽达到357名,但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占比较少。各县市区非遗从业人才总数不到100人,且调动频繁,业务生疏,导致工作延续性差,同时缺乏具有国内国际领先的创意设计人才,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保护区的提升建设。
  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按照潍坊市900万人口和国家颁布的文化馆服务标准“每万人宜配备文化馆工作人员不少于1名”的规定计算,潍坊市应配备文化馆工作人员至少为900人,但实际现有278人,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随着文化服务群体数量的增加和质量需求的提高,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加快推进潍坊市“东亚文化之都”创建的措施建议
  1、聚合多方力量,推动潍坊非遗保护和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向更高层次发展
  首先,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结合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建设,将传统手工艺和市场密切对接,建立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泥塑、剪纸等非遗主题村落,培育农村特色非遗产业,推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积极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筹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潍坊分会场,讲好新时代“潍坊故事”。探索“非遗在社区”发展模式,在全市建设东上虞等融非遗保护、社区经济、民众生活为一体的非遗社区示范点,推进非遗生活化、社区化、生态化发展,树立新时代非遗社区样板,厚植新时代非遗生长土壤。完善提升多彩民艺、秀美山村、寻古探幽、渔盐耕读等遍布全市东西南北的4条非遗旅游线路,促进“非遗+民宿”“非遗+演出”“非遗+游乐园”等业态发展,推动优秀文化遗产与游客需求有机融合,擦亮“非遗民俗潍坊游”品牌,打造国家级“黄河非遗之旅”旅游目的地。
  其次,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以荣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为契机,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加快非遗IP授权开发,持续推出香薰虎、“年画新生”系列服装、“五虎临门”小夜灯等更多网红爆款产品,吸引全互联网注意力,提升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全球影响力。建设提升南屯非遗小镇、十笏园非遗空间、潍坊中医药非遗传承中心等非遗主题小镇、园区和非遗文创工坊,夯实硬件基础支撑。举办“千年绝技·百工巧艺——世界好手艺”交流推广大会,举行“国际媒体访潍坊”活动,邀请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潍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潍坊“走出去”,扩大全球“朋友圈”,展示“潍坊手造”时代名片。利用好潍坊国际风筝会、文展会、中国画节、鲁台经贸洽谈会、菜博会、花博会等大型节会广泛传播潍坊文化。组织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月、胶东五市“非遗线上云展会”等活动。加强数字化精准宣传,充分利用“两微一抖”等新媒介和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方式,搭建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多通道发布的传播平台。推广非遗校园教育传承“薪火工程”有益经验,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校本课程,支持本地高等院校设立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教育培训,打造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实施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双向培训计划,选拔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和非遗传承人重点培养,支持走上大学讲堂,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大师”工作室,推动非遗传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实施城市文化品牌战略,赋能城市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赋能城市发展。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拓荒意识,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深入挖掘、提炼地方特色文化和建设亮点,打造标志性文化成果、文化标识、文化名片。加大市民文化节、大舜文化节、菜博会、花博会、文展会等全市性品牌的培育力度,细处注重大写潍坊、大画潍坊、大美潍坊、大爱潍坊等“子”品牌、“区域”品牌的累积,打造群众化、平民化、平台化的百姓舞台。突出公益属性和文化担当,打造文化名片,增强文化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