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东亚文化之都”创建研究
响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引进名师名家,举办全国规格书画展览。以世界眼光打造具有“中国画都”气派的艺术展览强市,满足群众高端文化需求,提升潍坊市文化软实力。加强学术研究,建设于希宁艺术研究中心,以于希宁艺术研究为中心,带动潍县画派学术研究取得新突破。
3、优化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首先,加强馆际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办馆水平。要积极与省内文化场馆建设和管理先进单位对标,通过与对标单位的学习交流,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断提升办馆水平。积极与各地文化场馆合作,加入“山东省美术馆联盟”等相关的文化馆际联盟,推动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区域联动。
其次,盘活优质文化资源,完善艺术展览体系。以潍坊本土文化研究为主题,积极联合各大高校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究。盘活馆藏资源,并结合其开展深入研究和馆际交流展等活动。结合本土文化资源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邀请国内文化大家继续开展和举办国内名家艺术展览,以及承办“陈介祺艺术节”展览。与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合作,进一步加强对于希宁艺术项目的研究工作,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展览体系,充分发挥于希宁美术馆的重要作用。
再次,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增加财政对潍坊公共文化的投入,完善场馆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尽快完成潍坊市文化馆新馆等文化馆设施的规划建设,按照国家一级文化馆标准,融入非遗、潍坊地域特色等元素,打造特色鲜明、时尚现代、功能健全、设施完善的地标性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潍坊的文化旅游吸引力。拓宽资金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文化的投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文化的投资,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4、繁荣文艺创作,讲好潍坊故事
重点围绕新时代现实题材、重大时间节点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创作。加强以潍坊历史、地域、旅游为文化元素的地方题材和以百姓生活为视角的民生题材等作品的原创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能力。围绕市委、市政府小蓝框、免费停车等惠民政策、品质城市建设等鲜明主题,加强文艺创作,反映潍坊文明风貌。同时,要加强以王伯祥等先模人物、环卫工人等为题材的油画、雕塑、国画作品等文化产品的创作。争取到2025年,新创作一批带有鲜明潍坊文化印记、文化符号、文化标识的特色优秀文化产品,在文化传播、媒体宣传和文艺评奖中实现更大突破。
5、培育人才队伍,夯实发展基础
进一步健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以专业特长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着眼长远抓培养。不断增强文化的生产力、凝聚力和创新力,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和文化体验项目,健全阵地服务设施,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群众文艺创作生产机制,形成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相互推动、促进的良性循环。委托潍坊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高素质文化队伍。
完善非遗人才队伍体系。加大非遗人才研培力度,采取线上线下、内引外联等方式,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举办非遗传承人研习培训班、讲习所,提升非遗传承人的审美能力和技艺水平,加速涌现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巨匠大师。注重发掘、培养青年人才,构建有序合理的非遗传承梯队。壮大县市区非遗中心、镇(街)综合文化站非遗工作人员队伍,设立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扩充非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6、科技赋能,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全面提升全市文化馆(站)数字化建设水平和全媒体制作传播能力,积极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山东省文化馆礼乐云和潍坊文旅云等平台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功能。逐步加强数字文化产品的管理和开发,尤其是当前普遍受欢迎的微视频、美术展陈、艺术慕课等数字文化产品。加快潍坊“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推进市县两级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消费的综合化、智能化、一体化服务。启动潍坊市智慧文旅平台建设项目,致力于破解潍坊文旅产业碎片化、低端化、封闭化等问题,实现政府侧、企业侧、用户侧的监管、运营、服务的全面升级。引导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实现互联网+旅行社、导游、酒店、景区、餐饮、租车、航空票务、铁路票务等线上一体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柴德闯:《潍坊市非遗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载《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102-105页。
[2]李晓祥:《潍坊:推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基层》,载《中国文化报》,2020-8-28(4)。
作者简介
刘 杰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及社会文化
3、优化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首先,加强馆际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办馆水平。要积极与省内文化场馆建设和管理先进单位对标,通过与对标单位的学习交流,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断提升办馆水平。积极与各地文化场馆合作,加入“山东省美术馆联盟”等相关的文化馆际联盟,推动馆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区域联动。
其次,盘活优质文化资源,完善艺术展览体系。以潍坊本土文化研究为主题,积极联合各大高校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究。盘活馆藏资源,并结合其开展深入研究和馆际交流展等活动。结合本土文化资源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邀请国内文化大家继续开展和举办国内名家艺术展览,以及承办“陈介祺艺术节”展览。与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合作,进一步加强对于希宁艺术项目的研究工作,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展览体系,充分发挥于希宁美术馆的重要作用。
再次,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增加财政对潍坊公共文化的投入,完善场馆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尽快完成潍坊市文化馆新馆等文化馆设施的规划建设,按照国家一级文化馆标准,融入非遗、潍坊地域特色等元素,打造特色鲜明、时尚现代、功能健全、设施完善的地标性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潍坊的文化旅游吸引力。拓宽资金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文化的投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文化的投资,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4、繁荣文艺创作,讲好潍坊故事
重点围绕新时代现实题材、重大时间节点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创作。加强以潍坊历史、地域、旅游为文化元素的地方题材和以百姓生活为视角的民生题材等作品的原创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能力。围绕市委、市政府小蓝框、免费停车等惠民政策、品质城市建设等鲜明主题,加强文艺创作,反映潍坊文明风貌。同时,要加强以王伯祥等先模人物、环卫工人等为题材的油画、雕塑、国画作品等文化产品的创作。争取到2025年,新创作一批带有鲜明潍坊文化印记、文化符号、文化标识的特色优秀文化产品,在文化传播、媒体宣传和文艺评奖中实现更大突破。
5、培育人才队伍,夯实发展基础
进一步健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以专业特长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着眼长远抓培养。不断增强文化的生产力、凝聚力和创新力,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和文化体验项目,健全阵地服务设施,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群众文艺创作生产机制,形成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相互推动、促进的良性循环。委托潍坊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高素质文化队伍。
完善非遗人才队伍体系。加大非遗人才研培力度,采取线上线下、内引外联等方式,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举办非遗传承人研习培训班、讲习所,提升非遗传承人的审美能力和技艺水平,加速涌现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巨匠大师。注重发掘、培养青年人才,构建有序合理的非遗传承梯队。壮大县市区非遗中心、镇(街)综合文化站非遗工作人员队伍,设立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扩充非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6、科技赋能,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全面提升全市文化馆(站)数字化建设水平和全媒体制作传播能力,积极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山东省文化馆礼乐云和潍坊文旅云等平台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功能。逐步加强数字文化产品的管理和开发,尤其是当前普遍受欢迎的微视频、美术展陈、艺术慕课等数字文化产品。加快潍坊“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推进市县两级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消费的综合化、智能化、一体化服务。启动潍坊市智慧文旅平台建设项目,致力于破解潍坊文旅产业碎片化、低端化、封闭化等问题,实现政府侧、企业侧、用户侧的监管、运营、服务的全面升级。引导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实现互联网+旅行社、导游、酒店、景区、餐饮、租车、航空票务、铁路票务等线上一体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柴德闯:《潍坊市非遗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载《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102-105页。
[2]李晓祥:《潍坊:推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基层》,载《中国文化报》,2020-8-28(4)。
作者简介
刘 杰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及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