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践路径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心理认同。目前,当代大学生具备强烈的政治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期待。然而,面对快速更迭的网络时代,网络中流行的“毒鸡汤”“凡尔赛文学”“丧文化”等信息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影响他们牢固树立理想信念。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兵团人克服困难、战胜艰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来自全国各地的支边青壮年、知识青年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远万里,扎根兵团、奉献兵团。其中,支边青年顾薇君,为了草原儿女的启蒙教育奉献青春和终身,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忠诚。江苏支边青年沈桂寿,因看到对岸邻国士兵升降国旗后,便连夜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搭起升旗台,从此坚持十五年如一日在边境线上升降国旗,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在兵团,还有许多这样的青年,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他们毫不犹疑、挺身而出,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之所以能够聚居在环境艰苦的边疆,在这里建功立业,正是拥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引导高校大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可以帮助大学生化解颓废消极情绪,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让青春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中焕发光彩。
3、艰苦奋斗的引领功能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是每个人成长进步、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6]诸多实践表明,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青年学子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立鸿鹄之志,敢于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目前来看,大学生基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政治信仰,能够将艰苦奋斗的精神付诸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逐渐明显,部分学生的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功利化倾向,把提升就业门槛作为学习动机,出现不同程度重个人价值、轻社会贡献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兵团精神为大学生培育艰苦奋斗精神提供了典型范例。兵团人的艰苦奋斗精神表现为敢于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斗争,坚持把漫漫黄沙变为片片绿洲,在戈壁荒漠中建起座座高楼。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人长期夏战三伏,冬战三九,在茫茫盐碱滩上垦田地、修水利、办矿厂,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奇迹。长期以来的艰苦创业,培育了兵团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远大抱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不劳而获等错误思想的侵害,从而培养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保持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兵团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兵团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为了彰显兵团精神的育人价值,促进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效传播,必须利用思政课堂、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促进兵团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以期达到理想效果。
1、主渠道:兵团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把兵团精神渗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兵团精神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要将兵团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育人先育己的价值理念,充分挖掘兵团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并进行深入研读,才能为学生做更好的讲解,达到满意的课堂效果。其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渗入兵团精神教育时,要将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中融入兵团精神形成发展时期的感人事迹,如冰峰五姑娘、塔河五兄弟、四十七团老战士等,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了解兵团精神。最后,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要找到理论课堂与兵团精神的契合点,例如,在“概论课”中讲到有关“党的基本路线”内容时,可以将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兵团精神的内涵联系起来,以此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与兵团精神有关的内容。兵团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到“思修课”中的第二、三章有关“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教学讲授中,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兵团精神的价值。
2、主阵地:营造浓厚的兵团精神校园文化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具有重要的人格塑造、精神凝聚和情感熏陶等育人功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构建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感染学生,促进教育效果的最优化。”[8]高校要推动兵团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融合,营造浓厚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首先,通过宣传推广的方式,在学校建筑、教学楼、宣传栏等直接可见的地方嵌入兵团精神相关内容,直观展示兵团精神,进而提升大学生对兵团精神的认知。其次,开办以兵团精神为主题的讲座,通过专题报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兵团人克服困难、战胜艰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来自全国各地的支边青壮年、知识青年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远万里,扎根兵团、奉献兵团。其中,支边青年顾薇君,为了草原儿女的启蒙教育奉献青春和终身,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忠诚。江苏支边青年沈桂寿,因看到对岸邻国士兵升降国旗后,便连夜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搭起升旗台,从此坚持十五年如一日在边境线上升降国旗,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在兵团,还有许多这样的青年,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他们毫不犹疑、挺身而出,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之所以能够聚居在环境艰苦的边疆,在这里建功立业,正是拥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引导高校大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可以帮助大学生化解颓废消极情绪,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让青春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中焕发光彩。
3、艰苦奋斗的引领功能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是每个人成长进步、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6]诸多实践表明,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青年学子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立鸿鹄之志,敢于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目前来看,大学生基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政治信仰,能够将艰苦奋斗的精神付诸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逐渐明显,部分学生的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功利化倾向,把提升就业门槛作为学习动机,出现不同程度重个人价值、轻社会贡献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兵团精神为大学生培育艰苦奋斗精神提供了典型范例。兵团人的艰苦奋斗精神表现为敢于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斗争,坚持把漫漫黄沙变为片片绿洲,在戈壁荒漠中建起座座高楼。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人长期夏战三伏,冬战三九,在茫茫盐碱滩上垦田地、修水利、办矿厂,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奇迹。长期以来的艰苦创业,培育了兵团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远大抱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不劳而获等错误思想的侵害,从而培养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保持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兵团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兵团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为了彰显兵团精神的育人价值,促进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效传播,必须利用思政课堂、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促进兵团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以期达到理想效果。
1、主渠道:兵团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把兵团精神渗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兵团精神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要将兵团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育人先育己的价值理念,充分挖掘兵团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并进行深入研读,才能为学生做更好的讲解,达到满意的课堂效果。其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渗入兵团精神教育时,要将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中融入兵团精神形成发展时期的感人事迹,如冰峰五姑娘、塔河五兄弟、四十七团老战士等,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了解兵团精神。最后,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要找到理论课堂与兵团精神的契合点,例如,在“概论课”中讲到有关“党的基本路线”内容时,可以将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兵团精神的内涵联系起来,以此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与兵团精神有关的内容。兵团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到“思修课”中的第二、三章有关“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教学讲授中,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兵团精神的价值。
2、主阵地:营造浓厚的兵团精神校园文化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具有重要的人格塑造、精神凝聚和情感熏陶等育人功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构建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感染学生,促进教育效果的最优化。”[8]高校要推动兵团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融合,营造浓厚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首先,通过宣传推广的方式,在学校建筑、教学楼、宣传栏等直接可见的地方嵌入兵团精神相关内容,直观展示兵团精神,进而提升大学生对兵团精神的认知。其次,开办以兵团精神为主题的讲座,通过专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