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网络舆情”下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图1
图2
图3
对于热门话题,约50%的学生认为由网络水军制造和操作,只有一半的学生对网络舆情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同时参与调研的大学生认为,“灰色网络舆情”的内容对大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超过60%同学认为网络是有依据的、有说服力的。大学阶段是人格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长期在校且环境相对封闭,对于复杂的关系不能有很好的明辨是非能力。
(四)大学生对“灰色网络舆情”的反应
就目前“灰色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只有不到5%的同学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部分同学都持关注状态。在更加深入的调研中,另有5%的同学表示“积极关注并带动身边的同学参与”。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中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准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盲目随从,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蛊惑或煽动,加快舆情的传播、加速舆情的演化。
“灰色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心理状况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灰色网络舆情”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内容
大学生容易受“人言”左右而丧失自我,出现所谓的“从众心理”。他们在群体中不自觉地遵从群体压力,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放弃自我主张,导致独立性差,自我意识薄弱,有碍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在“灰色网络舆情”下,大学生自我意识、适应发展、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灰色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1、关注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调查发现,对“灰色网络舆情”不同的关注程度对大学生情绪的调整处理也不一。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同学应对舆情,可以正视不良情绪、注意休息调整、处理不良认知,甚至可以寻求心理帮助,但仍有少部分同学“沉浸其中,不愿意走出”。通过图2也可以发现,对网络舆情关注度越高的,“沉浸其中,不愿走出”的比例越高;这部分学生需要重点关注。
2、自信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自信程度在他们面对“灰色网络舆情”时也产生显著影响。在自我认知为“非常自信”的学生中,表示“沉浸其中,不愿走出”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不自信”和“自信”的。“非常自信”的学生在面对“灰色网络舆情”时,“沉浸其中,不愿走出”总占超过20%,这样的数据出现俨然与我们当初的预期结论相悖。在情绪调整方式上,“非常自信”的孩子合理的调整占比与其他组别相比均不太理想。而在“非常不自信”的学生处理方式上,“其他”处理方式的调整占比偏高,实际也是情绪处理的“灰色”地带,需要关注。
我们可以认为,“自信的好孩子”在灰色舆情出现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信是不太成熟的,错误的“沉浸其中,不想走出”,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3、心理状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们用1-10分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测试当他们面对心理困扰时的处理方式,间接考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中由于1-4分样本人数占全样本总人数不足5%,我们重点分析5-10分人数。通过图3数据发现,在所有大学生样本中,当其遇到困扰时,朋友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人,其次是选择“不说,放心里……”再次是父母。心理老师在每组数据结果中的占比基本都是最低的,不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人。
图2
图3
对于热门话题,约50%的学生认为由网络水军制造和操作,只有一半的学生对网络舆情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同时参与调研的大学生认为,“灰色网络舆情”的内容对大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超过60%同学认为网络是有依据的、有说服力的。大学阶段是人格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长期在校且环境相对封闭,对于复杂的关系不能有很好的明辨是非能力。
(四)大学生对“灰色网络舆情”的反应
就目前“灰色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只有不到5%的同学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部分同学都持关注状态。在更加深入的调研中,另有5%的同学表示“积极关注并带动身边的同学参与”。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中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准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盲目随从,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蛊惑或煽动,加快舆情的传播、加速舆情的演化。
“灰色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心理状况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灰色网络舆情”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内容
大学生容易受“人言”左右而丧失自我,出现所谓的“从众心理”。他们在群体中不自觉地遵从群体压力,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放弃自我主张,导致独立性差,自我意识薄弱,有碍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在“灰色网络舆情”下,大学生自我意识、适应发展、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灰色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1、关注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调查发现,对“灰色网络舆情”不同的关注程度对大学生情绪的调整处理也不一。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同学应对舆情,可以正视不良情绪、注意休息调整、处理不良认知,甚至可以寻求心理帮助,但仍有少部分同学“沉浸其中,不愿意走出”。通过图2也可以发现,对网络舆情关注度越高的,“沉浸其中,不愿走出”的比例越高;这部分学生需要重点关注。
2、自信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自信程度在他们面对“灰色网络舆情”时也产生显著影响。在自我认知为“非常自信”的学生中,表示“沉浸其中,不愿走出”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不自信”和“自信”的。“非常自信”的学生在面对“灰色网络舆情”时,“沉浸其中,不愿走出”总占超过20%,这样的数据出现俨然与我们当初的预期结论相悖。在情绪调整方式上,“非常自信”的孩子合理的调整占比与其他组别相比均不太理想。而在“非常不自信”的学生处理方式上,“其他”处理方式的调整占比偏高,实际也是情绪处理的“灰色”地带,需要关注。
我们可以认为,“自信的好孩子”在灰色舆情出现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信是不太成熟的,错误的“沉浸其中,不想走出”,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3、心理状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们用1-10分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测试当他们面对心理困扰时的处理方式,间接考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中由于1-4分样本人数占全样本总人数不足5%,我们重点分析5-10分人数。通过图3数据发现,在所有大学生样本中,当其遇到困扰时,朋友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人,其次是选择“不说,放心里……”再次是父母。心理老师在每组数据结果中的占比基本都是最低的,不是学生最值得信赖的人。